外形設計領先但基礎研究薄弱
“今年是自主品牌的發展元年,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開啟品牌向上之路,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自主品牌在很多方面還和國際汽車巨頭存在差距,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還要長真本事,否則很可能會被淘汰。”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說道。和趙福全一樣,海歸專家們看到了自主品牌在某些領域的進步,但對標國際,他們更擔心的是基礎研究領域,特別是在核心零部件產業方面的差距。
春暉資本董事長汪大總認為,在前瞻性工程開發方面,中國品牌企業仍有欠缺。“我們國內的企業,過去一直將精力集中在商業開發階段,把車推向市場就行了,過去這樣做是對的。”汪大總說,“而在前瞻性工程開發方面,國際車企一直走在我們前面,并且近年來差距逐漸擴大。自動駕駛其實并非近年才出現,早在1986年,美國通用就啟動了相關研發項目,當時有幾百個高級研發人員。盡管當時還存在一定技術局限性,但他們的視野和思路具有前瞻性。”
同時,在整車輕量化方面,自主品牌同樣存在短板。自主品牌開發的汽車,和歐美或日本車企相比,重量要超出20%左右,比如豐田生產的凱美瑞整車重量約1300公斤左右,而自主品牌同級別車型基本在1500~1600公斤。國內車企一直難以突破輕量化技術瓶頸,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基礎薄弱,很多技術被國際汽車集團壟斷。“減重最有效的是改造底盤,底盤屬于主體架構,在這方面很多國內整車廠不敢下手。自主品牌汽車的外形很漂亮,但很多核心技術不過硬,特別是底盤技術。”奕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裁辛軍如是說。
耐久性是自主品牌關注重點
除了前瞻性開發、輕量化,耐久性差也是自主品牌汽車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這直接導致產品殘值率較低。“一些自主品牌車型的耐久性不好,剛上市的新車各方面性能都沒有什么問題,但產品價值下降很快,使用超過兩三年后,殘值率大幅降低。”在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趙會看來,由于整體制造水平與合資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品牌在二手車市場競爭力較低,在整車耐久性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在發動機、變速器、汽車底盤、齒輪軸承等方面自主車企還需要下大力氣。
“盡管差距客觀仍在,但中國汽車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如通過采用輕質材料碳纖維減輕整備質量、優化車型設計、減薄車身板料厚度等方式實現輕量化,更不能因為發展新能源汽車,就忽視傳統汽車技術。傳統汽車技術的改進同樣有利于實現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大陸集團北方區銷售總經理劉立認為,發展傳統汽車并不違背節能環保初衷,新形勢下,傳統汽車通過技術升級,對節約資源,促進節能減排有重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