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華潤一聲吼,給寶能姚老板和恒大許老板無限期許。半年后,華潤拿上錢走了,留下兩位老板收拾攤子。如果按照萬科每張股票上漲6.12元計,整個萬科A的股價上漲超過600億元,其中寶能貢獻了171億元,恒大貢獻了90億元。
在監管部門的再三關照下,姚老板連夜進京,表態要退出萬科,退出格力。恒大總裁夏海鈞也表示:“萬科是一家很優秀的公司,投資萬科是看中其發展前景,恒大無意也不會成為萬科的控股股東。”
表態是好的,但退出就得割肉。比如恒大許老板,如今押上了近400億的真金白銀,成本24塊錢,還有半年鎖定期,咋整?
在進入萬科這家優秀公司前,寶能、恒大還有那著名的安邦,他們強大的律師團隊一定已多番盤查考證:萬無一失,我們是合規合矩的市場參與者。但一天早晨,它們突然被宣布為門口的野蠻人,于是就變成了野蠻人,檢討,退出,割肉。
確實,中國資本市場黑幕重重,但相對而言,通過杠桿收購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做法反而是相對公平透明的,這就相當于高考。理論上,公司所有權屬于公司股東,而所有權的可交易性是行業整合和價值發現的必要機制,那些通過資本市場進行交易并獲取了上市公司的股票的人或機構,當然可以依法享有股東權利,參與公司治理,制約管理層。公司是獨立法人,管理層受董事會節制,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這層層委托代理關系都含有風險。無論是創始人、大股東、董事會、管理層都可能以權謀私,進行內部人交易,竊取公司資產,沒有人天然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事實上,公司內部產生野蠻人的概率往往更高,因此才有復雜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
王石確實在營造一個光環,社會也對王石有一廂情愿的期待。但王石對政策總是迎合的,比如他曾經說過:我歷來贊成進行調控,而且擔心調控是不是能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我們知道往往房地產特殊的屬性,在調控的關鍵時間可能會手軟。
這與萬達王健林不同,他說:萬達退出地產開發是因為調控太多,從業28年被調了十來次。如果王老板學習姚老板、許老板的榜樣,如今也得割肉。
D
2010年9月28日下午2點30分,國美電器特別股東大會在香港銅鑼灣富豪香港酒店召開。之前我在旅途中寫專欄預測,黃光裕當勝。
9月28日國美電器的特別股東大會爭奪激烈,在8項議程中,黃光裕家族輸掉了7項,特別是沒能撤銷陳曉的國美董事會主席的職務,只保住了一項——“即時撤銷本公司于2010年5月11日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通過的配發、發行及買賣本公司股份之一般授權”。這一項很重要:黃家的股份沒有被稀釋,大股東的地位保住了。
在第二天的媒體上,多是《黃光裕慘敗》之類的標題,惟有我在《中國青年報》孤零零的《黃光裕當勝》很扎眼,挺寒顫的。
這之前黃光裕已在獄中。2008年4月28日,中國證監會對中關村(000931,股吧)股票異常交易立案調查。2010年5月18日,黃光裕案一審判決,北京市二中院認定黃光裕犯非法經營罪、內幕交易罪、單位行賄罪,三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4年,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
從庭審信息來看,黃光裕案并沒有牽出太多官員。在黃光裕案發后有幾位官員落馬,當時盛傳與黃光裕案有關,如廣東省原政協主席陳紹基、浙江省原紀委書記王華元、深圳市原市長許宗衡、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等,這些官員都不在起訴書中。此案涉嫌受賄者中最大的官是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相懷珠,似乎也沒幫上黃光裕太大的忙。
在黃光裕出事7個月后,2009年6月,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出資29.5億港元,獲得國美電器第二大股東地位。貝恩中國業務負責人竺稼曾任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執行官,手段兇狠,開始推動去黃光裕化。7月7日,在貝恩主導下,國美電器通過高管獎勵計劃,向以陳曉為首的董事會成員、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員工推出認股權,將貝恩與國美電器舊部的利益捆綁起來,將獄中的第一大股東稀釋,最終取代之。
當時在理論界多有傾向于陳曉:理論上,一旦成為公眾公司,公司就不再是某一股東的私產;現代企業制度源自西方,除了產權關系、法人制度、有限責任、政企分開、經理人制等顯性的制度建構之外,其精髓乃是權力制衡思想,不能出現絕對的權力;中國資本市場雖然也在借鑒西方企業制度模式,但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經理人損害股東利益、企業侵害職工利益、壟斷企業損害社會利益的事情層出不窮,股東大會形式大于實質,監事會形同虛設……
與今日萬科爭奪戰一樣,黃光裕案也是大股東與管理層的矛盾,不同的是,當時輿論傾向于管理層陳曉。特別是在國美電器特別股東大會9月28日表決后,媒體們歡呼法律和公司制度的勝利。但是,我認為黃光裕當勝。因為,官方的傾向是明顯的。
在獄中,黃光裕能夠繼續行使他的民事權利操控國美,黃妻杜鵑也得以改判緩刑出獄。黃光裕的公開信也印證了這一點:“非常感謝國家和政府,在我接受刑事調查后,盡最大的可能保護了國美,幫助企業恢復了正常運轉”。另外還有一些跡象可資佐證——9月25日中國商業聯合會表示:在涉及股份結構變化等重大事項上,應從保護所有股東權益的立場出發,無論股東如何變化,都希望國美電器能夠永遠保持民族品牌的本色。中商聯業務主管單位為國資委,這也是國美事件發生以來的首個準官方組織的表態。
官方的傾向或許是因為:黃光裕不完美,但此人可用;國美是中國家電零售業的巨頭(當時還沒有馬云們什么事),目前有員工(含門店促銷員)近30萬人,每年為國家上繳稅收15億元以上;國美的前途,不僅關系到幾十萬員工的生計,還會影響到市場的平穩;另外,當中國零售市場被外資慘烈瓜分之時,此時立出個國美——雖然有人認為國美不算民族資本。
果然,最后出局的是陳曉,而國美依然在黃家掌控之下。事情過去數年了,也有一些“決定性力量”的說法,但究竟誰是最后的決定性力量,沒人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