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
這是遼寧省首次公開確認經濟數據造假。據人民日報報道,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涉及虛增約占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虛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虛增比例高達23%。
《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過去遼寧財政收入數據造假,不僅影響了干部隊伍作風,也影響了地方的發展。對此,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表示,由于前幾年數據的虛高,擠水分后,現在的同比數據就會降下來,遼寧的發展會更加務實。
有縣份財政收入審計縮水一半
早在2014年,中央巡視組首次對遼寧進行巡視后便指出,遼寧經濟數據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應中央巡視組要求,遼寧啟動了整改。
時隔兩年后,2016年8月,中央巡視組“回頭看”再次重申經濟數據造假。《遼寧省委關于巡視“回頭看”整改情況的通報》中直接點明:“由于遼寧的政治生態已遭到嚴重破壞,有些問題積弊較深,徹底扭轉仍需時日。”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了審計署指出的問題:前些年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虛增金額和比例從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他經濟數據也存在不實問題。
中紀委監察部、國家審計署曾披露,2013年遼寧省岫巖縣虛增財政收入8.47億元,超同年實際財政收入的127%。
此外,人民日報援引當地經濟研究專家的說法介紹,一些縣區過去經濟數據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陽周邊一個縣,2013年統計的財政收入是24億元,審計署審計后“修改為”不到11億元。
梁啟東說,因為財政上報的多,上繳的就多,國家給予的轉移支付也就減少。“但實際上遼寧的財政并沒有那么好,是自己吹出來的。”
一位研究遼寧省經濟的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過去的經濟工作方式也存在問題。“一直往下面分派,指定指標,上級壓下級、一級壓一級,層層加碼,下級補上級,一級補一級,層層加水。這種壓力層層傳導,這種機制體制下,不看科學發展,就看數據。”
對于這種忽悠成風,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忽悠”文化,新一屆遼寧省委深惡痛絕。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強調,“絕不能讓忽悠成為文化,要讓忽悠沒有市場,讓忽悠者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