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史為鑒:歷任總統時期的政策及市場
里根時期(1981-1988):推行供給側改革,經濟見底回升。在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之初,美國經濟面臨嚴重的滯漲問題,此外經濟還面臨例如政府開支過大、財政赤字、政府管制過多、稅率過高等問題。因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抗通脹并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減稅、壓縮政府開支、放開政府管制、減少國營事業等,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成為里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里根上任初期的1981-1982年間經濟快速下行。幸運的是,1983年之后,供給側改革即開始見效,美國經濟開始見底回升。失業率從1982年11月最高10.8%開始回落,至1984年里根總統參加第二輪選舉時期已經降至7.2%,其次美國GDP增速也快速從1982Q3最低-2.6%回升至1984Q1最高的8.5%。在里根的第二個任期(1985-1988)內,美國經濟持續繁榮,失業率較低,股市持續上漲。在1982年7月之后,通脹降低,失業率下行,經濟改善,股市同樣見底反彈,從1982/7至1988年證券市場表現為牛市,標普500指數累計漲幅160%。
老布什時期(1989-1992):加強政府干預,1991年經濟再次衰退。老布什上任初期,經濟主要面臨三大難題:財政赤字、貿易逆差、通脹壓力。布什總統上任后,政策上出現一系列變化:首先是在1989-1990年期間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脹;其次是為了降低財政赤字,大幅壓縮軍費開支;第三個方面是改變了里根時期減少政府干預經濟的做法,提出加強政府經濟調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實際上,削減財政赤字和加強政府干預的做法并未收到良好效果,經濟在1991年再次陷入衰退。失業率從1990年6月份的5.2%開始持續上升,最高在1992年6月達到7.8%,GDP增速從1989Q1的4.3%回落至1991Q2的-0.5%。由于任期內出現了經濟衰退且失業率較高,布什總統在1992年競選中失利,敗給了緊緊抓住經濟議題的克林頓。在老布什總統上任期間,緊縮的貨幣政策和經濟衰退也引發了股票市場的大幅波動。在1989年10月13日標普500指數曾單日暴跌6%,在1990/7-1991/10標普500指數快速回落,從356點回落至298點,調整幅度達16%。
克林頓時期(1993-2000):鼓勵創新,迎來“新經濟”時代。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策綱領當選總統的克林頓上臺后,即針對里根-布什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在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方面,克林頓主張增加公共投資;提倡“公平貿易”,把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對外貿易置于對外戰略的優先地位。產業政策方面,克林頓政府鼓勵創新,扶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傾斜政策,大力倡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產業,推動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在1993-2000年克林頓總統任期之內,美國經濟迎來高增長、低通脹的新經濟時代。受益于克林頓政府“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產業扶持政策,美國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并于1998年進入白熱狀態。證券市場受益于技術進步、經濟持續繁榮、一級海外1997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資金回流美國,最終導致了1998-2000年期間互聯網泡沫的產生。從1992年至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標普500、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最大漲幅分別達到280%、273%、790%。
小布什時期(2001-2008):地產市場繁榮成為經濟主要推動力。2000年布什第一次成功競選總統時期,美國經濟正處于互聯網泡沫破滅,經濟快速下行時期。因此刺激經濟發展成為布什總統上任初期的首要任務,為刺激經濟發展,布什政府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一方面大規模減稅,另一方面擴大政府財政支出。財政政策方面,布什政府減少稅收、擴大財政支出,并且重視社會保障和醫療改革。對外貿易政策上,布什主張刺激出口來促進經濟回升和就業增長,推行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在“911”事件之后,反恐和國家安全也成為政策重心,隨后美國于2001年-2003年先后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反恐戰爭,投入了巨額的軍費開支。從2003-2007年,美國經濟逐漸復蘇,但房地產市場繁榮成為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從2000-2005年期間,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房價持續上漲,美國標普CS房價指數反映2000-2005年10個大中城市房價漲幅平均在14%以上,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在整體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從20%提高到30%。2004年之后,為抑制潛在通脹壓力和地產價格上漲,美聯儲采取了偏緊的貨幣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2004、05年后地產市場快速降溫,也成為引發08年次貸危機的導火索。在小布什總統任期內,證券市場大幅震蕩。從2000/3-2002/10月,股市持續下行,標普500指數最大調整幅度53%。2002年10月后市場見底回升,證券市場持續上漲。從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次貸危機爆發前,標普500指數累計最大漲幅達91%。
奧巴馬時期(2009-2016):QE時代。奧巴馬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時期參加總統競選,因此上任初期政策以推動經濟復蘇、創造就業為目標。從2008年至2012年末,美聯儲共推出了4輪QE計劃來刺激經濟增長。除此之外,其他的刺激經濟政策內容還包括:擴大政府開支、減稅、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房市救援計劃等一系列穩定經濟金融體系的救市計劃。在奧巴馬第二任期內,由于經濟緩慢改善,金融市場相對穩定,因此政策重心也有所改變,具體包括:財政方面,削減財政支出、向富人增稅,改革社會保障和醫療保健制度等;產業政策方面,重振制造業,宣布向制造業回歸,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此外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完善金融改革、鼓勵清潔能源和多種能源共同發展等也是奧巴馬第二任期內的政策重點。從2009年以來,美國經濟緩慢復蘇。失業率從09年7月最高的10%回落至目前的5%,失業率已經降至歷史低位。但經濟整體仍相對較弱,2016年二季度美國GDP增速僅1.28%,遠低于1990年以來美國GDP增速均值的2.6%。雖然實體經濟復蘇緩慢,但美國持續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繁榮,2016年美國三大股指包括標普500、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均再創新高,三大指數從09年初市場底部以來累計漲幅分別為212%、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