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品牌大會在浙江常山舉行。大會為何選址常山?常山在鄉村振興方面有何創新思路和實踐?近日,《中國名牌》全媒體對話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常山縣委書記潘曉輝。
《中國名牌》:在常山縣的鄉村振興實踐中,請問有哪些案例、事情是您最樂于與人分享的?為什么?
潘曉輝:常山鄉村振興實踐中最有影響、最值得分享的就是“一只胡柚帶富一方百姓”的故事。這幾年,我們按照全鏈融合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胡柚、香柚、油茶“兩柚一茶”產業,成功實現出圈破局。這當中,常山縣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一是創新了“共富果園”模式。常山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有80%的特色作物分散在農戶手中,生產經營方式傳統低效。為此,我們創造性推出“兩山合作社+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為利益共同體的“共富果園”強村富民發展模式,高效盤活農業閑置資產資源,打造了飛碓柚園、新昌絲瓜絡、郭塘月季園等30個“共富果園”。僅2022年就帶動農戶就業5000余人,增收1490.6萬元;村集體平均增收54.6萬元,較全縣平均水平增長20%以上。
二是推動了“雙柚合璧”發展。胡柚與香柚碰撞,擦出了共富火花。我們培育了艾佳、恒壽堂等“兩柚一茶”龍頭企業,先后開發出雙柚汁、胡柚膏等70多款精深加工產品,走出了一條“全要素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融合發展之路。雙柚汁銷售額僅用一年就做到了5億元,胡柚總產值從2020年15億元躍升到2022年40億元,創造了一個產值翻番的奇跡。今年3月,我們又啟動了產值45億元的智能灌裝項目,到2027年有望實現100億元產值。
三是打造了“一份常禮”品牌。別看我們是山區縣,我們的產業可都是有品牌的。我們整合縣域農特產品資源,全力打造“一份常禮”區域公用品牌,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聯動的經營機制,推出“一份常禮,柚見80+”“一份常禮,江中胡柚膏”等一批叫得響的品牌。2022年,常山胡柚品牌價值突破100億元,“一份常禮”被列入浙江省創建級文旅融合IP名錄。
《中國名牌》:2023年是浙江省“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請問常山縣的鄉村振興工作在全省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常山是如何在“八八戰略”“千萬工程”指導下開展工作的?
潘曉輝:常山屬于山區26縣之一,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橋頭堡,連續兩年獲評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20 年來,常山一直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前行,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持續推進創新深化。通過發展模式、體制機制等創新,全力推動鄉村空間重構、風貌提升、治理增效。比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路村全域提升,涉及區域面積43.78 萬畝,促進生態環境修復、土地要素重構、鄉村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一體推進新時代美麗常山建設,獲評省級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同時,大力開展“常雁回歸”行動,吸引寓外鄉賢回村任職, 參與治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二是凝心聚力改革攻堅。近年來, 我們抓住共同富裕、數字化改革有利契機,全力推進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成功入選全省“市場化改革+ 集體經濟試點”地區。比如,“兩山合作社”改革,推行“一縣一品一標準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帶動村集體和農戶增收1.6 億元; “三塊地”改革推出農民“集聚券”制度, 讓老百姓圓了“城里夢”。
三是加快促進開放提升。我們堅持借梯登高、借力發力,走出去、請進來,在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上發力,讓鄉村充滿活力、更具魅力。比如,著力構建外聯內暢交通格局,“四好農村路”建設入選全國示范縣創建名單;借力山海協作,引入絲瓜絡共富產業園,幫助128 個村集體經濟實現消薄增收。
《中國名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您如何理解鄉村振興與品牌創新的關系?常山縣是如何把鄉村振興工作提升至品牌高度的?
潘曉輝:品牌化不只是鄉村實現振興的路徑,更是驅動力所在。近年來, 常山注重發揮品牌強大的引領示范輻射效應,以“一切為了U”城市品牌為統領,在鄉村振興領域著力打造四大特色品牌。
一是打造“五個一”產業品牌。我們堅定不移走“工業強縣、產業興縣” 發展之路,立足高端裝備零部件和“兩柚一茶”主導產業,打出強鏈補鏈、招大引強、強企育企、智改數轉等系列組合拳,全力培育“一只果(胡柚)、一張紙(特種紙)、一方石(石灰石)、一片‘芯’(半導體)、一滴油(山茶油)” 五大特色產業升級版,著力構建富有辨識度、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是打造“宋詩之河”文化品牌。常山建縣1800 多年,宋代是歷史上輝煌的文化高峰期,宋韻浙江,宋詩常山。浙東有一條“唐詩之路”,浙西有一條“宋詩之河”,這條河流就是常山江,蘇東坡、辛棄疾、楊萬里等古代文化名人曾泛舟常山江,留下名篇佳作4000余首。“宋詩之河”入選全省首批文化標識建設創新培育項目,“宋詩之河文化帶”建設璀璨奪目,宋詩城、文昌閣、金川之夜等宋詩文化景觀熠熠生輝。
三是打造“山水公園”生態品牌。常山地處錢塘江源頭,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浙江省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71.57%,出境水水質常年保持II類水以上標準,獲得了全球綠色城市、中國天然氧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榮譽稱號。依托這么好的生態環境,我們正在打造依山傍水、顯山露水、山水相融、生態宜居的山水公園城市。
四是打造“早上好”黨建品牌。“早上好”是浙江省黨代表、常山縣達塘村黨支部書記陳重良的一句口頭禪,也是干事創業精氣神的一種體現,推動達塘村組織力變生產力,薄弱村變明星村。我們大力實施“紅色根脈強基工程”,提煉總結了“早上好”奮斗精神,號召全縣黨員干部保持“早的狀態、上的勁頭、好的追求”,全力提升村社組織凝聚力,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中國名牌》:鄉村振興不只涉及第一產業,也涉及第二、三產業。請問您如何理解鄉村振興品牌工作中的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潘曉輝:擦亮鄉村振興品牌,必須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六次產業”跨界融合之路,其中,一產是基點、二產是重點、三產是亮點。一、二、三產的協調發展,就要做到優勢互補、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一產要增產量、提質量。從種植端來講,就是要量質并舉擴一產,為二、三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們將大力推進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業增效為引領的“兩強一增”行動,發揮農業科技的導入效應,聚力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四新”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全面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畝均產出率,確保在有限土地上產出更多優質農產品。
二產要引龍頭、抓拳頭。從加工端來講,就是要培大育強壯二產,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實力。我們要依靠工商資本給農業賦能,為農業經營主體做好服務、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要緊盯農業領域頭部企業,加快引進上下游一體、產供銷并進的全產業鏈項目,吸引更多鏈主型企業投身常山農業發展,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打造拳頭產品,不斷提升農業產業的能級。
三產要興業態、優生態。從服務端來講,就是要延鏈聚鏈興三產,全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加快資產融合、技術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我們要因地制宜發展農耕體驗、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 讓農業品牌既有效益更有活力。
《中國名牌》: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請問,下一步常山縣計劃在鄉村振興品牌領域的哪些方面著力?有什么樣的發展目標?
潘曉輝:農業正在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邁進。鄉村振興要打響品牌,關鍵還是要在農業品牌打造上持續發力。下一步,我們重點要落實好三項舉措。
一是“品牌+ 科技”,讓綠色農產品提質增效。品質優良是農業品牌發展的基礎,源于科技賦能支撐。我們將深入實施“雙強”行動,加快設施設備建設,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和標準化種植,強化農業執法監管,讓胡柚、猴頭菇等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品牌更實更響。深化與北大、浙大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動胡柚小青果列入《中國藥典》,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二是“品牌+ 業態”,讓特色農產品全鏈條融合。品牌價值要增長, 核心是開拓新場景、新業態。我們將把促進三產融合同打造農業品牌緊密結合,聚焦“兩柚一茶”特色主導產業,打造產業融合載體,全力推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推動產業鏈延伸,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大力發展農村休閑旅游、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等, 發揮農村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 實現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
三是“品牌+ 故事”,讓優質農產品物有所值。好產品也要勤吆喝, 品牌故事能夠賦予品牌靈性,更好詮釋品牌價值。我們將深入挖掘農產品故事內涵,強化包裝設計、形象設計、產品設計,講好胡柚、山茶油、猴頭菇背后的故事;積極參與展覽會、交易會、推介會等展銷,持續辦好“賞花問柚”“UU”音樂節、鮮辣美食節等活動,推出動漫電影、電視節目、紀錄片等作品, 不斷做大文化故事IP,提升品牌知曉率、知名度。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