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術機器人個股有望再度擴容。
近日,科創板擬上市公司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哲睿”)通過上市委審議,或將成為天智航-B(688277.SH)之后,A 股市場的第二家手術機器人公司。
思哲睿的主打產品是一款叫做“康多機器人”的腔鏡手術機器人,主要功能是輔助醫生在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等科室開展腔鏡手術,2022年6月和2023年2月分別獲得泌尿外科上尿路注冊證和下尿路注冊證。
不過,由于主要產品仍在研發階段,報告期內思哲睿主營業務收入為0,僅有偶發性收入,三年累計虧損達3.69 億元。
商業化落地難題,是橫亙在思哲睿等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發展中的普遍難題。
“自我造血”不易
思哲睿成立于 2013 年,其創始人杜志江曾任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
目前思哲睿擁有七款在研產品,腔鏡手術、經尿道柔性手術、經口腔手術、人工耳蝸手術、脊柱內鏡手術等手術機器人產品矩陣,適用于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胸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等科室。
其核心產品“康多機器人”已于2022年6月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同時也是首個在單家醫院開展手術達到100臺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而其他產品進程則較慢,均處于型式檢驗或產品樣機開發階段。
這也造成了報告期內,思哲睿主營業務收入一直處于“ 0 ”的狀態。2020年至 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66.31萬元、103.89萬元和5.94萬元,公司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228.89萬元、-6663.26萬元和-27066.93萬元,處于持續增虧狀態。
2023年第一季度,思哲睿有望實現設備銷售收入,其核心產品康多機器人 SR1000 實現了兩臺銷售,分別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及四川省泌尿外科醫院完成了裝機驗收,此外,康多機器人 SR1000 還中標了秦皇島市第一醫院腹腔內窺鏡手術系統采購項目。
不過,相比于其他同行,思哲睿的手術機器人價格明顯偏低。
思睿哲招股書顯示,其腔鏡手術機器人SR1000的出廠價格為350萬元至900萬元,其中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中標價格為538萬元,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均價的1/4。
整體來看,思哲睿商業化尚在起步階段,其在風險提示中坦言,“企業很可能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盡管“自我造血”問題一籌莫展,思哲睿的二級市場估值卻水漲船高。
招股書顯示,5年內,思睿哲估值漲了三倍。2017年11月,深創投首次加入思哲睿,2020年9月以深創投為首的投資機構,以3億元認購了思哲睿15%的股權,對應估值高達20億元。
到了2021年12月,深創投以1億元再度投資思哲睿時,其投后估值已經提升至81億元。2022年1月,又有外部投資者認購思哲睿注冊資本,思哲睿估值達到83.6億元。
因此,思睿哲選擇了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
但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一步在A股上市,商業化落地更早的天智航,總市值也不過76.11 億元。
天智航主打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其核心產品天璣系列骨科手術機器人已經實現量產,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0多家醫療機構實現常規臨床應用,累計完成超過 4 萬例手術。僅2022年,天智航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開展的手術數量就超過12000例,較上年同期實現增長超過20%。
商業化落地難在哪里 ?
作為典型的長周期、高投入行業,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之路并不容易。
“對于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三四線城市或中小縣城,手術機器人可以顯著提升手術效果,但這部分醫院往往沒有足夠的預算去配置手術機器人。”北京一家創新醫療器械從業人士受訪指出。
此外,手術機器人開機費用過高,也限制了相關產業的商業化落地。
“開機一次費用很多,很多病人也會權衡到底要不要使用手術機器人做手術。”前述創新醫療器械人士也進一步指出。
據統計,2020年國內單臺腔鏡手術機器人平均年服務費為99.1萬元,三甲醫院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配置耗材平均價格1.8 億元,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設備平均價格為 2251.3萬元,平均每臺腔鏡手術機器人的服務費用將占到設備費用的近5%。
不過,盡管困難重重,作為近年來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重要突破,手術機器人的廣闊應用場景依然受到市場關注。
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2025年、2030年將分別達到174.70億元、709.50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2.30%。
以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2020年美國的腔鏡手術機器人滲透率約為13.3%,而中國的滲透率僅有0.5%。這也就意味著,手術機器人有著較大的增量發展空間。
目前,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商業化模式,如思哲睿、術銳機器人、羅森博特等不斷“內卷”,以“價格戰”搶占市場;精鋒醫療、天智航、歌銳科技等開始多科室及多術式的拓展,提升手術機器人的可用性;已上市的天智航則在2022年開啟了“購買技術服務”的創新業務模式。
年報中顯示,2022年,在傳統銷售模式之外,天智航探索與醫療機構聯合建設骨科手術機器人微創手術中心的業務模式(即購買技術服務模式)。公司負責搭建骨科智能場景即公司向醫療機構提供開展骨科機器人手術所需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及相關配套設備并提供技術支持,醫療機構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獲得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服務。
天智航在年報中聲稱,這一模式使公司的收入結構從原來依靠單一的一次性設備銷售收入轉變為包含一次性設備銷售收入、配套手術工具包銷售收入及獲取持續醫療技術服務收入在內的多種收入,實現了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形成穩定營業收入來源。
“可以簡單理解為降低醫療機構一次性購買骨科機器人的資金壓力,也縮短了產品進院時間,提升了天智航與醫療機構之間的互動效率。”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從過往手術實例來看,天智航也已開始實踐機器人5G遠程手術應用,解決醫療區域限制問題的同時,為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落地提供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