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鉀資源儲量之首的柴達木盆地鉀資源告急,這是權威部門最新核查中發現的。對我國這樣人口眾多、鉀肥需求量大、鉀資源有限的國家來說,此結論立刻引發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鹽湖管理局局長李勇更是直言,我國鉀資源整體不足,全國范圍內鉀資源緊缺,為保障資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我國不能過快消耗國內資源,應盡量用國外進口替代。另一方面,我國鉀肥“三三三制”戰略取得成效,中資企業在老撾的鉀肥生產能力正在快速提升,有望在2027年形成千萬噸鉀肥產能。老撾鉀肥規模生產基地已形成。為此,一些業內專家學者建議,對國內有限的鉀資源應實行保護性開采。
我國鉀資源儲量有限,過度開采引發鉀資源貧化
鉀肥素有“糧食的糧食”之稱,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種糧就需要化肥,化肥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在40%以上。在三種單質肥中,由于我國的煤炭資源豐富、磷礦石儲量世界排名第二,氮肥、磷肥都已實現自給自足,而鉀肥年需求量達1700萬噸,每年約50%以上的供應量依賴于進口,還有56%的耕地處于缺鉀狀態。這是源于世界鉀礦資源集中度較高,根據 USGS《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3》,2021年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儲量分布分別占全球鉀鹽儲量的 31%、21%和11%,三者合計占比達 63.0%。我國鉀鹽儲量占比僅為9%,從資源形態上來看,我國鉀鹽礦床以現代鹽湖型為主,占比約九成以上,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與全球主流的固體鉀礦相比,鹽湖型鉀資源開發難度大,工序復雜。并且,一些鉀鹽礦處于缺水地區,開發難度較大,因為鉀肥生產需要大量淡水支撐。即使這樣,我國鉀肥生產企業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硬是將鉀肥產量提升到800多萬噸/年,居世界第四位,列在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之后。但是,大量開采也引發了主產區鉀資源的貧化。
據半月談記者調查,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其鉀鹽儲量居全國首位,占全國鉀鹽保有量近八成,是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然而,權威部門最新核查發現,柴達木盆地一些富含鉀鹽的鹽湖資源告急。經多年開發,鹽湖資源無論是固體礦還是液體礦,鉀資源品位都在降低,礦藏厚度變薄,鉀資源后續保障難度加大。察爾汗鹽湖是我國最大鹽湖,為世界第二大鹽湖,鉀鹽累計查明資源儲量4.05億噸。但青海省自然資源廳2022年資源核查發現,察爾汗鹽湖鉀資源總共3.4億噸,其中還包括大量的低品位礦。嚴格來說,目前僅剩1億多噸鉀資源可供開采。另據測算,柴達木盆地33個鹽湖中的23個探礦權平均壽命僅有17年。除察爾汗鹽湖可開采年限尚可維持35年外,一些鹽湖資源已瀕臨枯竭。
半月談記者調查中發現,鉀肥屬于國家緊缺物資,各鉀肥企業多年來不斷擴能,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鉀肥企業粗放式開采,導致資源利用率低,鹵水水位下降,資源貧化加劇。據了解,自1958年開發至今60多年來,柴達木盆地鹽湖共設有33宗采礦權,目前有21宗在產。部分企業已難以維持生產,有的固體礦基本消耗殆盡,資源現狀不能滿足現有生產規模要求。
“三三三”戰略與老撾鉀肥規模化生產基地形成
為了保證鉀肥長期穩定供應,我國早在“十五”規劃期間便提出了鉀肥供給“三三三制”策略,即國產、進口、境外基地各占1/3。加快境外鉀鹽基地建設一直是我國鉀肥保供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中資企業已在老撾、加拿大、泰國、哈薩克斯坦、剛果布、埃塞俄比亞等14國家不同程度參與鉀鹽礦開發和組織鉀肥生產,但缺乏統籌,力量分散,且受資金、技術、資源、投資環境等限制和影響,在大多數國家進展緩慢,但在老撾卻是另一番景象。
2020年1月,亞鉀國際經過資本重組引入了新的投資者,調整了新的管理團隊后,制定了“資源、規模、創新”的六字戰略,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在老撾就建成了東南亞最大的鉀肥廠,已達到100萬噸/年鉀肥產線,目前第二個100萬噸處于達產過程中,第三個100萬噸正在建設,公司計劃在2025年實現500萬噸的鉀肥產能,遠期可達1000萬噸/年產能。2023年4月底,東方鐵塔也公布了老撾100萬噸鉀肥產能建設完成并達產。可以說,在鉀肥“三三三制”策略指導下,老撾鉀肥供應基地已形成,老撾找鉀先行者打開了我國鉀肥進口保供的新格局。
亞鉀國際在老撾鉀鹽開發的成功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國內其他企業前往老撾開發鉀礦的熱度。東方鐵塔(002545.SZ)在100萬噸/年產能基礎上準備再擴建100萬噸/年的鉀肥產能,藏格礦業計劃在老撾萬象地區準備投資建設200萬噸/年鉀肥項目,云天化(600096.SH)萬象項目啟動了年產50萬噸/年鉀肥建設項目,中水電集團的老撾鉀肥項目已準備劃轉給央企國投集團接手重啟,我國在老撾的鉀肥生產能力有望將達到1000萬噸/年,可有效填補我國每年700-800萬噸的鉀肥需求缺口,徹底解決我國鉀肥供應長期被國際寡頭供應商卡脖子的困境,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從資源安全角度,專家建議對國內鉀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
面對國內資源嚴重不足,國際形勢復雜的局面,國家高度重視資源安全,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由于鉀肥行業的健康發展關系著我國糧食種植和農業安全問題,近年來也得不少領導和行業專家的關注,包括楊建平(原全國政協委員、原全國供銷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葛紅林(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黨組書記,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寧吉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等多名政協委員在幾次“兩會”上均對我國鉀資源戰略如何發展積極諫言建策。
早在2018年,楊建平委員就曾表示,“我國農業發展對鉀肥的需求量巨大,但國內鉀鹽資源儲量少、品位低是業內眾所周知的事實。”他也指出“應對我國現有鉀鹽資源實施控制性開發,合理規劃國內鉀肥產能,整合鉀礦資源,減少野蠻開采,以延長鉀鹽資源可采期限,實現開發、生產的可持續。同時,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加強生產管理,提高鉀鹽資源開采加工效率,提高采選綜合回收率,降低資源消耗,并加強對低品位、難開采鉀鹽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由于當時境外“找鉀”成果未顯,為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和鉀肥供應充足,這項議案在提出后并未產生太大的反響。
據半月談4月25日報道,面對青海省自然資源廳2022年資源核查的鉀資源告急的結果,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潘彤分析道:柴達木盆地內有一半以上的查明資源量不能支撐大規模開發:一是西部缺水,鉀肥開發需要大量淡水支撐;二是西部鹽湖氯化鉀儲藏結構不好,巖石較致密,開發難度大。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鹽湖管理局局長李勇更是直言,我國鉀資源整體不足,全國范圍內鉀資源緊缺,為保障資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我國不能過快消耗國內資源,應盡量用國外進口替代。
日前,針對國內鉀資源告急、海外找鉀成功,葛紅林會長建議,“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一是鼓勵境外鉀資源項目持續開發擴產,特別是老撾已形成的規模化生產基地;二要鼓勵這些企業將鉀肥產品積極回國進入市場流通,穩定供應才有助于價格穩定;三是呼吁對國內有限的鉀資源實行綠色、保護性開采,保護國內的存量資源。”事實上,美國在石油戰略上也一直奉行保護性開采的戰略,盡管其“石油儲量夠用100年”,約占全球總儲量的六分之一,即使面對石油短缺油價高漲危機,美國仍然堅持保護性開發,轉而在其他國家如美洲、非洲等地進行投資開采。5月9日,在第二屆亞洲礦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景文說。“強化與中亞、西亞、東南亞和遠東的礦產資源合作,推動形成礦產資源安全伙伴關系,保障陸上礦產資源供應安全,構筑國家礦產資源‘安全防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認為,在美國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元大幅度貶值已成趨勢。國際礦業開發正是實現我國龐大的外匯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并建議:“經過這些年的實踐,當前比較合適的方式應該是民營企業先“走出去”,在獲得資源尤其是大規模的優質資源后,國企再跟進,與民營企業形成礦業集群,共同開發。”
農業安全關系國計民生。面對當下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保持我國有限鉀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鉀肥行業健康發展已成為新課題,如何最大化發揮好老撾鉀肥生產供應基地的效用,為我國糧食安全生產形成更長期穩定保障也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張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