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長達十余年的實驗室基礎研究和悉心研發,如今,光啟技術(002625.SZ)已成功將超材料的研發成果轉化為產業效能,并迎來了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在2021年全國最大的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建成投產后,光啟技術的超材料業務按下“加速鍵”。一期建成投產并迅速實現了產能爬坡,滿產后又快速啟動了二期計劃。在市場需求放量增長,產能加速擴張的同時,公司的業績也呈現持續大幅上漲。
近日,光啟技術發布了2022年年報以及2023年度一季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收3.12億元,同比增長154.59%;凈利潤1.01億元,同比增長135.81%,扣非凈利潤0.95億元,同比增長154.28%。一季度營收、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在2023年開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Q1成績單,也為今年的業績大幅增長打下良好開端。
2022年度,公司實現營收為11.68億元,同比增長36%;凈利潤3.77億元,同比增長39%,扣非凈利潤3.74億元,同比增長52.86%。其中營收、凈利潤已經連續第五年創下歷史新高。
超材料業務進入業績兌現期
光啟技術表示,2022年公司完成多個型號的尖端裝備階段性研制任務,并大規模批產交付。由于公司超材料產品優勢凸顯,疊加裝備換代升級的提速,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報告期內公司超材料業務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超材料批產業務收入占比達91.61%。公司根據最終客戶的需求組織產能擴充和生產交付計劃。其中超材料業務營收8.73億元,同比增長42.64%,尖端裝備研發投入同比增幅47.85%。
受益于十四五期間尖端裝備快速更新迭代以及超材料結構件在新一代裝備的大規模應用,光啟技術近年來超材料訂單呈幾何倍數增長,并帶動公司業績持續高增。數據上來看,盡管經歷了三年疫情,但是光啟技術過去三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54%,超材料業務營收貢獻占比由64%提升至75%。多項傲人的業績數據表明,如今的光啟技術,憑借著超材料產業化的重大突破,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多家券商機構先后發布了“尖端裝備特種材料”研究報告,多次提及超材料和光啟技術,讓曾經只在尖端領域盛行的“小眾”技術,慢慢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訂單、產能、技術三位一體,超材料業務前景廣闊
由于超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性能在通信、尖端裝備、汽車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其中尖端裝備領域是近十年來各國超材料技術研究及應用最為集中的方向。
東方財富證券在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超材料是我國新一代尖端裝備獨享的核心機體結構,也是“制電磁權”的利器。預計我國尖端裝備帶來的超材料市場需求將從 2022 年的 8.3 億提升至 2024 年的 20.7 億以上,超材料市場的 2022-2024 年增長率分別為 116%、61%、53%。“基于光啟技術的超材料業務具備著核心技術壟斷,并且與軍工廠商有著長期研發合作關系,預計不低于超材料行業營收擴張增速,基于材料成本控制能力,使得超材料業務毛利率保持在 59%以上”。
十多年來,光啟技術持續深耕產業鏈體系的各個環節,在超材料的設計、制造、檢測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鞏固了公司在超材料尖端裝備領域的競爭優勢地位。
知識產權方面,光啟已在世界范圍申請超過6000件專利,約占相關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0%以上,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第一,實現超材料底層技術專利覆蓋。
技術方面,從2017年第一代超材料技術產品在我國航空裝備應用以來,超材料技術以每24個月為一個周期迭代。2022年光啟技術發布了第四代超材料技術,其在工藝、技術指標及應用范圍方面較上一代技術皆有重大突破。不僅在很多關鍵指標上都有10倍數量級的提升,而且還具有更大的超大帶寬特性。應用范圍從機身的關鍵部位擴展至“覆蓋裝備全身”。
隨著近年來尖端裝備市場的需求迅速擴大,光啟在超材料產業化發展上持續發力,并迎來多項里程碑式。據光啟技術公告顯示,公司2022年1月份與客戶在成都簽訂近20億元大型復雜超材料航空結構產品的長期供貨合同,是單一客戶的單一產品訂單,不僅是公司自成立以來簽署的金額最大的單筆銷售合同,也是超材料技術在我國航空結構大部件中的成功應用。2022 年公司累計在手超材料訂單超過 23 億元,是 2021 超材料營收的 3 倍以上。
而市場需求的旺盛也進一步推動了光啟的產能擴張加速。
2021年3月,光啟技術用短短18個月的時間建成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術智能制造基地——709基地一期通過竣工驗收并正式投產,該基地總投資14.9億元,年產能為40000公斤超材料,預計兩年后可實現滿產狀態。而隨著尖端裝備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光啟709基地二期已經啟動建設規劃,建成后的設計產能預計為100000公斤/年。
考慮到目前光啟在手訂單充足,擴產動能較強,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曾對外透露,“從今年年底開始,大量的新增研制訂單將轉入到小批產,二期建成后,所有涉及到的研制產品都要進入到大規模的批產狀態,屆時總產能將達160000公斤/年”。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