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有好多人在找工作了,不少人反映11月12月投簡歷出去,后臺還有HR的回應,還可能有面試的機會,怎么進入1月2月就一點水花都沒有了?
新的一年想有新的改變,但是踏上職場后發現年初找工作真的好難。來年的工作又該怎么辦?
01
職業焦慮+被動跳槽
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焦慮”,它就像是一種感冒,無聲無息的蔓延在職場人群中,我們希望能配出一些“維他命”,提高“焦慮抵抗力”。
@網友輝子:“畢業5年,6家公司8個崗位,平均每6個月換一個行業,我只是一心眷顧著我的專業、想著我的愛好、一直迷茫,只要工資上漲,我就跳了。所謂轉行,只是追求更高工資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焦慮癥是這個時代的疾病。
02
應屆畢業生可替代性很高
那種注明了只需要“3年以下工作經驗”的崗位,其可替代性當然很高。你的職位其實很簡單,你別當做自己是歷史上的英雄,你的工作決定不了歷史,甚至對公司都沒多大影響。
@網友為青春而奮斗:“3000塊你找不到一個搬運工但是能找到一個大學生,2022年畢業出來,賺著最低的工資做著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公司領導每天都在面試同崗位的人,我很擔心自己明天可能失業,一邊小心翼翼一邊焦慮地找新的職位。"
高中三年,大學大學差不多花去20萬,畢業后幾千的工資,何時才能收回成本?大家一窩蜂去考編,結果能考上的不足1%,大學生的未來何去何從。
03
不喜歡給人打工,可不得不打工
@網友小崔:“互聯網碼農選擇了來北京,由于自學期間就想過先穩妥去大廠干兩年再去BAT,所以還是懷著”夢”去北京學技術!結果,北京房子買不起;二線房貸也不低!不想打工了可是技術上幾乎沒啥進步,看不到希望,迷茫,困惑……”
遠程辦公,自由職業,數字游民,關于自由職業市場的想象日漸豐富,但是美好也只屬于少數人,還有很多人依然面臨擺不掉的焦慮,到不了的遠方。
04
對自由的向往
普通人如何實現工作賺錢與幸福生活兩不誤?
哈佛商學院的艾什莉·維蘭斯及其團隊就時間與金錢關系進行的研究表明,時間可以提高幸福感,比起金錢人們更應該重視時間。數據表明:擁有更多自由時間,可以緩解焦慮。與身處大城市動輒通勤兩小時的職場人相比,成為自由職業者毫無疑問節省了更多時間,擁有了更多空間。
“職場安全感“可以自己去獲取,先從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開始吧,小編先給大家支個招:
1.普通人也能綻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們應該都有自己的個人技能,零工時代,人盡其才,用自己熟練掌握的技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學過剪輯就能做線上剪輯師,廚房高手就可以上門煮飯;
2.實時需求實時解決。在線上平臺發布自己的兼職技能就能被算法數據優先推薦給需要的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高效溝通與連接,少了很多麻煩事;
3.零工項目多樣豐富。四川時時幫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的幫忙APP,作為有償互助平臺包含上萬種零工服務,使得用戶的行業交際圈在無形之中擴大,自由職業者的人脈也在擴展,未來的無限可能就在增加。
線上設計師,視頻剪輯師,帶貨主播,上門煮飯,游戲陪玩,幫忙喂養寵物,那些關于職業的奇思妙想在幫忙APP都是可以實現的。
這一切,取決于你的權衡與判斷。
在這個什么都不確定的瞬息萬變的時代,希望各位打工人都能夠對工作保有熱情,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創造價值,尋找到自己的職業安全感。
你將逐漸發現,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因素遠遠比千依百順重要100倍。
這份睿智和獨立,你一定要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