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明確提到“滿足相關條件的信用主體均可按要求申請信用信息修復”,《辦法》自2023年5月1日起執行。
而這一則旨在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暖企紓困、利國利民的消息,卻在與政策存在本質區別的個人貸款圈子炸開了鍋。因不少用戶對政策存在錯誤理解,一些不良中介便借機混淆視聽。筆者發現,有房屋中介也誤讀了文件,在朋友圈發布的營銷文案里稱“此前有失信行為,還上需五年恢復,現在三個工作日就可以!”
但實際情況是,《辦法》中提到的信用信息修復不等于 “征信修復”, 根本不存在“征信修復”的概念,需明確區分兩者不同,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已經辟謠。作為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持續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再次向廣大用戶提示“征信修復”等騙局的風險。
信用修復不是“征信修復”,多地發文辟謠
提到“信用”、“征信”等字眼,普通人第一反應往往是個人征信的具體情況,這也難怪《辦法》會被誤讀。
作為真實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個人征信報告,是從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征信中心獲取的服務。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征信系統(即“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信貸信息。而央行征信中心是征信系統的專業運行機構。
在個人征信報告中,央行征信中心如實、客觀記錄個人信息主體的信用表現,主要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息概要、信貸交易信息明細、異議標注及查詢記錄等八部分。其中,信貸交易信息明細是信用報告的核心內容,反映個人信息主體在信貸領域的當前負債、近5年的歷史還款記錄、或有負債以及獲得的授信情況等,幫助報告使用者全面了解個人信息主體在履行信貸合同時的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信用卡或貸款有逾期未還記錄,或者有欠稅記錄、強制執行記錄、電信欠費記錄等等,相關信息就可能被從業機構上報給央行征信中心,進而可能體現在個人信用報告中,在辦理進一步的信貸業務時就會受到影響。
不難發現,“個人征信”“個人信用報告”等關鍵詞,都與央行征信中心密切相關,歸央行管。無論是個人征信報告的查詢、提出異議,還是從業機構報送個人征信信息,都要與央行所屬機構打交道,與發改委并無關系。
在《辦法》的適用范圍上,國家發改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辦法》主要針對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中國”網站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上公示的失信信息,包括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信息、行政處罰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等。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凡出現在以上平臺的信息,均適用于《辦法》。
但信用信息修復絕不是征信修復,工作人員介紹稱,《辦法》所涉及到的信息由國家發改委負責管理,個人征信是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服務,相關信息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管理。
除了發改委,各地金融監管部門也對《辦法》的誤讀問題進行辟謠。
據中新經緯報道,央行征信中心客服人員表示,發改委出臺的辦法指的是“信用信息”,不是央行征信中心的征信報告。“信用中國”網站客服人員則表示,辦法針對的是企業的行政處罰修復,與個人沒有關系。
據揚州日報,央行南京分行也發出專門發出提醒,征信中心的征信報告客觀、如實反應個人或企業履行信貸合同的相關情況,征信不良信息是對其違約行為的記載,無論是征信機構還是銀行等信息提供者,均無權隨意更改、刪除征信報告中真實、準確的逾期信息。所以,征信修復不可信。
明辨“征信修復”騙局,捷信多次提示風險
《辦法》引發的誤讀如此泛濫,其實與近幾年不法分子從事的“征信修復”、“洗白征信”等騙局密切相關。
由于消費金融行業蓬勃發展,“征信異議”就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通過混淆“征信異議”和“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的概念,他們宣稱可刪除信用報告中的不良信息、“美化”征信報告,唆使用戶委托其辦理征信投訴、舉報等事項,從中非法獲利。但這些非法行為,不僅損害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還嚴重擾亂了征信市場秩序,對社會信用環境建設造成危害。
在多個案例中,不法分子往往以注銷網貸賬戶之名要求轉賬至“安全賬戶”,詐騙錢財;也可能借“恢復征信”的名號,套取個人信息后轉移金融資產;或以辦理貸款、修復征信為名收取查詢費、手續費等。
但實際情況是,金融監管部門已經多次強調,不存在“征信修復”,任何人無權隨意修改、刪除征信報告中展示無誤的不良信息。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未經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個人征信業務。對于相關騙局,相關部門已經多方聯動和打擊,保護居民財產安全,并提示廣大用戶切勿上當。
而作為一家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機構,捷信一直將消費者權益保護作為公司發展的戰略重點,多次向消費者進行征信相關科普宣傳,提升消費者對征信相關騙局的警惕性,以及通過合法合規渠道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讓金融服務更安全便捷地為消費者的生活賦能。
面對“征信修復“相關騙局,捷信提醒廣大消費者,面對不法分子的行為,應做到“六不”——不輕信、不轉賬、不透露、不掃碼、不點鏈接、不接未知電話;“兩問”——主動問公安機關、主動問人民銀行;“四不信”——征信洗白、逾期鏟單、征信修復培訓、征信修復代理等四類營銷不可信。
捷信也在此提醒用戶,無論用戶認為信用報告上的個人信息存在錯誤、遺漏,還是認為自己的征信合法權益被侵害,均可以向金融機構或央行征信中心提出異議或投訴,相關業務均為免費。
同時,為保障個人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征信環境,捷信提醒用戶,切記個人征信是每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珍惜和維護個人信用記錄。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應定期關注查詢自身征信記錄,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時要養成理性消費習慣。如有信貸記錄,務必按時足額還款,保證良好的信用記錄。
關于捷信
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作為一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國開業,其股東為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捷信集團。捷信致力于為那些無法被傳統金融服務所覆蓋、尤其是信用記錄缺失或很少的群體提供負責任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捷信與全國多個知名零售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基于“2023戰略”,捷信不斷加速“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步伐。捷信積極布局智能客服,將智能機器人、質檢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產品廣泛應用于多種場景,運營效率顯著提升。憑借卓越的數據捕捉和分析能力,結合大數據、云服務、自動化和生物識別檢測等現代前沿科技手段,捷信將自主核心的風險控制管理能力滲透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以實現對每一位客戶的高效、即時服務,并最終成為他們終身可信賴的優質金融服務伙伴。
捷信集團是一家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在全球8個國家開展業務。捷信集團在中東歐(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哈薩克斯坦、中國和東南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地運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