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以云基礎設施、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金融機構戰略布局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也對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技術創新化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下,郵儲銀行錨定“數字化”和“創新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始終把金融科技創新放在全行戰略高度,以超大規模金融云底座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能力的優化迭代和技術創新合規建設步伐,支撐郵儲銀行業務系統廣泛落地,持續發力走出一條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金融特色發展之路,以金融科技的活水澆筑科技自立自強新高地。
郵儲銀行金融云數字底座建設挑戰
郵儲銀行金融云建設項目是一個包含技術維度、管理維度、政策維度等多維度視角的復雜且重要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面臨以下挑戰。
1.產業側整體解決方案不充分、集成能力欠缺、建設標準不完善。作為復雜且重要的系統工程,郵儲銀行金融云平臺建設并不適用于傳統基礎軟件的產品化建設思路,尤其是在疊加技術創新因素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傳統集成商也缺乏技術創新金融云的建設經驗,同時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方法論來提供端到端的建設指導以及建成后的運維標準。所以需要單獨的責任部門專注于在頂層設計、產品選型、系統集成、適配驗證、建設落地和運維保障等方面持續優化建設模式、固化相關標準并提供流程保障。
2.軟硬件多路線選型、深度適配和差異屏蔽。金融業對信息技術的功能完備性、處理性能、數據一致性、安全穩定性等要求極高,當前郵儲銀行硬件層面具備多品牌服務器、網絡設備和存儲設備,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基礎軟件也存在各自搭配后的生態兼容以及性能優化需求等問題。疊加技術創新因素,更是給全面支撐郵儲銀行數字化轉型和深度滿足技術創新合規化帶來了巨大挑戰。
3.以基礎設施服務多樣性支撐業務廣泛遷移上云的挑戰。金融云致力于全面支撐郵儲銀行業務系統,各類系統對于計算、存儲、網絡服務的SLA要求不盡相同。同時,技術創新建設也面對OA、一般應用、重要應用在內的多個遷移目標,傳統的信息系統遷移到ARM技術創新架構難度普遍較大,且行內應用系統種類多、數量大、窗口短,追求平滑的要求也給金融云建設帶來了挑戰。
4.同業數據中心云平臺建設和運維困難。管理碎片化指同業機構多年來分階段按照使用場景建設多套并存、版本不一、CPU架構不一的異構云資源池,每個云資源池管理界面、管理手段均不同,帶來管理成本上升的問題。同時,由于每類云資源池技術實現不盡相同,帶來了運維復雜度提升和運維經驗難以統一和沉淀的問題,造成運維困難。
5.超大規模部署情況下的穩定支撐。對于郵儲銀行來說,云平臺底座作為基礎架構集約化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建設目標是面向超大規模落地的場景,要求同樣適用于技術創新云平臺建設階段,所以相較于傳統架構平臺,金融云平臺面臨規?;笾文芰Τ掷m優化的挑戰。
6.云平臺功能無法平滑升級。參考目前金融行業多數機構基礎架構云平臺建成之后的使用體驗,很多同業機構基礎架構云建設存在建設即落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多數金融云提供的功能及能力較固化,平臺架構不先進且僵化,不具有持續進化能力等。
7.技術創新云建設的安全合規。金融行業是安全監管的重點行業,等保合規是業務安全性的重要衡量指標。金融云安全體系建設需要滿足最新的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三級要求以及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的要求,貫徹和落實國家對于金融監管要求成為重中之重。
郵儲銀行金融云建設方案
鑒于以上建設的挑戰和相關需求,郵儲銀行結合本行實際情況,與易捷行云EasyStack、華為云等廠商合作,逐步建成了標準化、中立化、多樣化、一體化、規模化、可進化的郵儲銀行金融云。
1.標準化:實現標準化的金融云建設、運維和安全體系。郵儲銀行金融云相關工作依據國家及金融業監管相關標準,制定并持續完善符合自身特點與云建設發展方向的標準體系,包含總體標準、技術類標準、服務類標準、安全類標準、管理類標準等10個以上的標準規范,指導金融云平臺的建設和運維實踐。同時,遵循監管機構對金融領域云計算技術應用的安全技術要求,有效防范云平臺風險,推進云平臺安全資源管理與運維管理工作,并進行云平臺安全架構的定期評估與持續改進。
2.中立化:中立開放與多元適配的兼得之道。考慮金融行業安全可信、監管合規要求,結合多技術路線并存的現狀,郵儲金融云選擇了“兼容并包”“兼而有之”的適配和部署模式,屏蔽底層差異,滿足多路線資源兼容,支持在云平臺內,以“一云多芯”融合飛騰、鯤鵬,通過金融云平臺在異構資源池之上構建資源統一編排與管理層,對異構資源做抽象設計,實現跨地域、異構資源的統一管理,并實現對于不同類型的解析、編排、調度和自動化部署等功能。
3.多樣化:以多樣性服務實現郵儲銀行大量生產業務系統完整支撐。作為重要的數字化轉型基石,云平臺須具備云主機、裸金屬、容器等融合基礎設施資源,同時能夠提供塊存儲、對象存儲和文件存儲等多種存儲服務,兼容集中式存儲和分布式存儲形態。在實踐過程中,針對不同業務系統的資源和性能要求,固化了多樣性的模板規格,以穩定支撐為前提兼顧利用率的提升。
在PaaS層面,郵儲銀行也逐步基于云原生架構提供Redis、PostgreSQL等軟件基礎設施服務,并深度適配上百種開源或商業化軟件,深化治理的同時加快業務系統上線速度,固化服務獲取流程和相關操作,實現IaaS+PaaS融合的全棧金融云的穩固落地。
4.一體化:統一計算資源、統一SDN服務、統一管理的金融云。考慮到應用系統廣泛遷移上云的最終訴求,云平臺在中立化的基礎上,還需要具備同時提供融合計算實例(云主機、裸金屬主機、容器)的能力,以支撐不同業務負載。通過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管理云主機、容器和裸金屬并納入到一個平臺,提供云原生語義的統一管理。同時,采用大規模軟件定義網絡的方案,實現所有資源的4~7層網絡統一自動化部署,提速增效。在資源池之上,采用云管理平臺,實現傳統云資源池和技術創新云資源池的統一管理,其中技術創新云資源池又兼顧飛騰和鯤鵬多路線的生態要求,拉齊服務能力,降低運維難度。
5.規模化:超大規模技術創新金融云建設實踐。郵儲銀行金融云平臺建設重點解決了大規模部署的難題,在豐臺、廊坊、合肥、石家莊多地多中心聯合構建大規模金融云平臺。從業務規模看,自2014年第一個上云的電子渠道業務開始,郵儲銀行已將信貸平臺等核心業務系統、互聯網網貸系統、手機銀行等數百個關鍵應用遷移到云平臺,應用規模和交易量處于同業領先水平。截至2022年9月,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移動展業等201個系統實現私有云平臺部署,云平臺日交易量達到5.89億筆,占交易總量的93%,云技術應用繼續保持同業領先水平。從建設規模看,物理節點1.6萬余臺,虛擬機數量大于8萬臺,總VCPU算力資源超過300萬,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基于技術創新路線的金融生產云之一。
2021年底完成技術創新云資源池投產工作,并逐步將相關應用遷移到該資源池,支撐郵儲銀行技術改造業務應用平穩運行。當前技術創新云資源池涵蓋異構ARM資源池路線,可以支持單集群超過2000+服務器的超大規模,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云資源池控制層面部署滿足靈活的部署規模需求,覆蓋從日常管理類、經營分析類、互聯網金融類應用業務,如新一代手機銀行、渠道管理平臺等數十個的生產業務系統,具備極強的兼容性和可升級能力。
6.可進化:云平臺具備可升級可進化能力。為解決同業廣泛存在的建設和管理碎片化、服務能力僵化的問題,郵儲銀行云平臺基于先進的架構設計和工程實踐,通過數字原生引擎具備可進化、可升級能力。同時,云平臺與云服務分離、全棧全平面全場景編排、全棧云架構支撐行業場景化、云開放平臺激活云生態等核心特性為郵儲銀行提供穩定可靠的IaaS云能力,以及可靈活擴展的PaaS云能力,成為郵儲銀行業務創新的沃土。
郵儲銀行技術創新云資源池的建設工作作為行內技術創新試點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全棧軟硬件系統技術改造和應用系統投產工作,以多資源池的形式分別支撐不同技術創新業務系統,是目前銀行業領先的數據中心級技術創新試點工程,不僅有利于郵儲銀行深化科技領域的信息建設工作,相關解決方案和經驗在行業內也具備較高的可復制性和示范效應,助力行業技術創新試點工作的全面推進。((文 /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數據中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