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作為2022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在產業融合方向的代表活動,多層次醫療保障的探索與協同暨首屆中國保險與醫藥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辦。
在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論壇通過聯合醫藥、醫療、健康服務及保險等各行各業,探索以服務為主導的健康產業融合路線,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推進全健康產業鏈的發展。
圖:首屆中國保險與醫藥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論壇
“十四五期間高品質的國民健康發展路線、多元化的健康管理等多個議題,都是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具體行動。”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首屆中國保險與醫藥健康產業融合發展論壇上分享了商保在大病保險中的經驗總結,并對產業融合的發展提出了寶貴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呂小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總裁劉大偉,復旦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原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執行理事長蔡江南,安永大中華地區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費凡,鎂信健康創始人兼CEO張小棟出席活動,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擔任主持。
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表示,如何落實好“健康中國2030規劃”,醫保、醫療、醫藥“三醫”的協同發展是核心與關鍵。作為醫療機構,為民眾提供好的醫療服務是我們的職責。通過三方整體的鏈接和協同,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可及的醫療資源,推動“健康中國2030”總目標的實現。
在論壇中,與會專家和嘉賓還從“商業健康險發展新模式”、“健康產業融合新趨勢”等話題展開分享和討論,對多層次醫療保障下的產業融合提出了多視角的觀察和思考,為產業界下一步的探索指明了前進方向。
頂層設計中的“市場要素”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通過線上分享的形式,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引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主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解讀。
有關“多層次”的具體含義,鄭秉文用兩個嵌套的架構分享道,大框架內的多層次中,第一層是普惠型的社會救助、第二層是社會保險、第三層是選擇性的社會救濟。其中第二層社會保險也應該有若干層次,再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結構占比。
無論多少層次,社保制度的"多層次”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和市場的關系,鄭秉文認為,如果承認是國家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就可以量化,并找到量化的方法和結果,這其中就應該考慮到“模式選擇”。
談及多層次醫療保障,普惠性質的商業健康險“惠民保”成為論壇上討論的重點之一。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的“惠民保”,是基本醫保的重要補充,以價格惠民、保障前沿創新療法等特點起到了良好的市場教育作用。歷經多年探索,從保障責任來看,惠民保正由保障醫保內醫療費用,向保障醫保外醫療費用延伸,對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構建產生了促進作用。
在基本醫保之外,具備市場要素的惠民保產品已經成為醫保與商保銜接的樣板案例。而惠民保之前,商業保險在大病保險保障當中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積累了不少經驗,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用藥負擔。
隨著保險公司專業能力不斷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增強,在加強與政府部門協作的同時,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第三方公司與各相關方展開合作,充分發揮商保的精準保障作用。
產業融合加速實現普惠健康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國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但在建設道路上,需要應對老齡化、慢性非傳染病群體快速增長,醫療費用負擔逐步加重等多重挑戰。
面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路上的諸多挑戰,原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認為,行業要合力謀發展,探索中國特色的保險與“三醫”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將優質的醫療資源、新進的醫藥器械,便捷有效地送達廣大老百姓。
圖:原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
不過,在保險與“三醫”產業融合過程中,首先各行業之間要形成一定的共識,要以人民為中心。即一切行業融合的模式和產品,將提高民眾健康保障水平作為目標,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作為核心檢驗標準。
基于共識之外,探索新模式離不開資本的加持。論壇現場,資方代表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總裁劉大偉分享了他的觀點。
圖: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總裁劉大偉
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總裁劉大偉在論壇中表示:“基金持續以資本之力,推動產業創新和加速產業融合,已實現對33家企業投資,覆蓋早期研發、臨床研究、商業化等多個階段。在國家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醫藥產業鏈后端的市場需求顯著,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通過布局新特藥的院外銷售及支付模式創新,助力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城市定制型普惠性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就是在政府、保險公司、醫藥企業和投資機構等多方的努力下誕生的。這類產品進一步提升居民大病醫療支出的保障水平,同時通過對醫保內外高價特藥的覆蓋,有助于解決高價特藥在市場準入中面臨的藥品可及性和患者可負擔性難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創新藥械加入到惠民保的藥械目錄里,同時參保人群向帶病體擴展。在惠民保開啟了帶病體可保可賠的新模式后,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帶病體保險問世。商業健康險產品不斷創新后,“健康體”、“次標體”、“帶病體”等不同群體都能獲得合理保障。伴隨惠民保保障的廣度和深度的持續拓展,鎂信健康創始人兼CEO張小棟認為,未來的惠民保將會成為更多城市老百姓接觸普惠健康服務的新入口,真正把健康帶給千家萬戶。
圖:鎂信健康創始人兼CEO張小棟
健康服務的融入、個性化保障方案的不斷涌現,商業健康險產品將會彌補市場空缺,提升參保人的體驗。在多方助力下,產業的融合不斷創造新價值,推動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下,健康將普惠于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