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發公告稱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引起資本市場無限遐想。“老驥”被賦予了新內涵。因此,供銷社概念股迅速躥紅,連漲兩日,其中包括天鵝股份、中農聯合率先3連板,其他多只個股也相應漲停。亞鉀國際(000893.SZ)這個供銷社概念股里“最靚的仔”也開始受到資本市場關注,11月2日收盤,漲幅6.23%。
供銷社,是農村供銷合作社的簡稱,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推動集資成立的“超級連鎖店”,靠購統銷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成為幾代人共同記憶,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直接領導,正部級單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個體經濟、民營經濟日益發達,供銷社逐漸被遺忘,但實際上供銷社一直存在,供銷社下屬企業大多扎根在農業物流等關鍵民生產業,去行政化早已變成公司制了。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全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供銷社的“再度走紅”,體現的是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供銷體系內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亞鉀國際的第一大股東為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簡稱“中農集團”),持股比例為15.73%,資料顯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持有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中農集團是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所以,亞鉀國際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直系”部隊。經查詢,供銷社體系內目前一共有13家上市公司(下圖中萬潤股份不在范圍內),除了亞鉀國際外,其余12家上市公司市值均不超過100億元,大部分徘徊在50億元以下,業務相對單一且增長潛力較小,盈利性差。亞鉀國際目前總市值251.5億元,近一年最高總市值達到過330億元以上,按供銷持有的15.73%股權比例算,股份價值在40億元-52億元,超過體系內好幾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可以說是 “含金量”最高的上市公司了,是供銷總社的“金疙瘩”。
——供銷體系內的“混改典范”
代表供銷總社的中農集團雖是亞鉀國際的第一大股東,但公司目前是無實際控人、無控股股東狀態,中農集團持股比例較低僅為15.73%,其他各方股東持股比例也都較分散,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公司由職業經理團隊進行全面管理,中農集團作為公司大股東以提供資源方式支持公司發展,是國企混改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效益最大化的典范。中農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中農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鉀肥進口企業和流通企業,因此,亞鉀國際既可以利用股東供銷社銷售網絡資源布局國內鉀肥市場,又可以利用混改優勢以市場化激勵機制選拔優秀職業經理人把公司做大做強,把市值做大。目前亞鉀國際的管理團隊來自于政府官員、礦業從業人員以及資本運作金融人士,專業全面且作風強悍,在現有管理團隊的經營下,公司在3年內把一個瀕臨退市的公司通過業務轉型變成了在亞洲擁有第一鉀資源儲量、在中國境外第一家實現百萬噸級規模的鉀肥生產企業,并解決了糾纏公司長達4年多的歷史訴訟官司,公司獲賠超過7.1億元現金。過程中,亞鉀國際市值從30多億一路飆升到300億以上。混改模式是亞鉀國際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也是公司區別于比供銷體系內其他上市公司的重要原因。
——供銷體系內從事業務的資源稀缺性最大的公司
亞鉀國際主業為老撾鉀鹽礦開發與銷售,是從事鉀肥產供銷一體的專業公司。由于我國鉀鹽資源匱乏,只占全球可采儲量的6%,其他大部分資源都被加鉀、俄鉀、白俄鉀等國際寡頭占據,因此鉀鹽資源被列為我國嚴重短缺的七大礦產資源之一。資源匱乏也導致國內鉀肥供給不足,進口依賴度高達50%以上,嚴重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因此,我國從2000年就鼓勵企業“走出去”獲取鉀礦資源進行開發,作為未來鉀肥回運保供彌補國內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今年上半年,俄烏沖突的爆發使得全球糧價、化肥價格暴漲,凸顯了海外鉀肥生產基地的重要性,為此國務院還開了專題會支持海外鉀肥生產企業的擴建、生產,中農集團代表供銷社在會上做了專題匯報,助推亞鉀國際老撾鉀鹽項目300-500萬噸產能擴建。公司在今年3月底實現首個境外百萬噸鉀肥生產項目基礎上,目前正在有序開展新增200萬噸的鉀肥擴建項目。供銷社作為專門從事化肥、鉀肥貿易的機構,僅中農集團下屬中農控股公司每年鉀肥凈銷量就在600萬噸以上、進口鉀肥300萬噸以上,未來在亞鉀國際產量實現300-500萬噸時,雙方能優勢互補、發揮更好的鉀肥供銷上下游協同效應,有利于亞鉀國際建立更穩定的銷售體系,在實現雙贏基礎上,對我國鉀肥保供保障糧食安全也能做出較大貢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