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收獲之季,中國著名質量專家、品牌策劃專家解艾蘭教授正式收福建籍女士張瑛為弟子,張瑛女士的拜師儀式在京隆重舉行。
解艾蘭教授,畢業于部隊院校,20世紀60年代初期,她的文章已經常出現在各類專業期刊、學術、雜志等刊物上,她也因此被稱為“女秀才”。1978年后,解艾蘭教授進入當時的第五機械工業部工作,從此開始了“質量”與“品牌”的管理及學術理論研究工作。
四十年來,解艾蘭教授陸續創作出版了當代中國《質理卷》《質量工程學叢書》《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社會主義市場下的質量管理》《質量振興綱要實施指南》以及“質量戰略”、“TQM在中國”等論文和著作,還編譯出版了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的《TPM(質量管理)》等。
與此同時,解艾蘭教授開始關注企業的“品牌”戰略。她提出:“‘品牌’應當以產品的技術質量標準為依據。因此‘品牌’的基礎是嚴格的、嚴謹的,是有量化和標準的,而不是僅僅有‘知名度’就可以囊括的”。她的論文《中國名牌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在《人民日報》2005年8、9、10月連續被刊登。解艾蘭教授所提出的“品牌”概念,有別于西方的重創意、設計和傳播的思想方略,具有中華傳統對傳承的積累、沉淀的厚重和源遠流長的要求。
解艾蘭教授堅持和強調:品牌是聲譽、歷史文化等內涵的綜合,它包括語言、審美情趣、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生活方式等,它具有歷史繼承性。品牌的文化更是無形的資產,巨額的財富。品牌不僅是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品牌蘊含著民族的精神。一個偉大的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精神,那是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的。
此外,解艾蘭教授一直鼓勵和關注“女性品牌”與“品牌女性”的成長,尤其是后者。
解艾蘭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解放,女性逐漸以一種獨立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最能代表女性品牌價值的就是女性職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女性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已經不只半邊天的作用。解艾蘭教授強調,在知識經濟時代,每個女性都應該認真思考、持續學習和成長。高學歷、高職稱和高職位并不能完全代表女性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和風貌,內在素質的培養與完善,是提升發揮女性更大社會作用與自我價值的有力保證,比如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以及自我超越的能力等。她尤其倡導新時代女性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張瑛女士,作為中國國際品牌交流中心主任,同時身擔多個社會職務,具備多種專業知識和學歷資格,包括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在職博士、國際法律顧問師,中國反腐敗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博士會法學博士工作站主任,中華博士會博士創業園負責人,歐亞數字經濟聯合發展專家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北京市政府海歸協會常務秘書長,中國太平洋島國合作發展委員會發起人等等。
張瑛女士受邀擔任中國國際品牌交流中心主任以來,在中心的工作開展和社會發聲方面,一直秉承解艾蘭教授對“品牌”的定義和學術思想;同時身體力行,在女性的自我成長和獨立精神上,不斷創新,不斷跨越;在無涯學海中堅持不懈,從無停歇。
鑒于張瑛女士在思想上、精神上對解艾蘭教授學術思想的高度理解、深刻共鳴以及大力落實,也感佩于張瑛女士經歷重重重壓和困難,仍能夠自強不息,不斷提升自己,修正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堪稱“品牌女性”之代表,因此,解艾蘭教授決定正式收張瑛女士為弟子,將自己一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希望進一步探究的方向,與張瑛女士共同學習、研究與成長,并將在有生之年,助力張瑛女士,在推動中國品牌“質量”與“精神文化”的雙向成長方面,加大發聲和推廣,并將之傳承下去。
據悉,此次儀式現場,相關領導、品牌企業家同仁及各界好友親朋,將共同見證這一傳統和莊嚴的時刻。同時,楊麗芬、詹小彤、姜羽馨、祁寶海、趙靜、劉浩洋、熊亮等一眾各界精英人士,仰慕解艾蘭教授治學之嚴謹,見識之卓然,授業之諄諄,一并借此次儀式舉行拜師禮,成為解艾蘭教授廣授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