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創業者都在想辦法融資,有些項目融資很容易,甚至是被投資人或機構追著投,也有些項目則相反,融資難于上青天,來來回回見了上百個投資人或機構,最后還是“顆粒無收”。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創業者們不明白融資的底層邏輯,不了解投資人喜歡什么類型的項目,不懂投資人對項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這才導致屢次碰壁。
融投匯資本集團總裁陳海洋
其實,回歸到融資的本質,投資人就是奔著盈利去投創業項目的,你只有證明能幫投資人盈利,他們才會投你。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說過,“最好和人類最基本的兩項本能——貪婪和恐懼背道而馳,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融資也同理。
而判斷一個項目是否能盈利的維度是多元的,比如你選擇的賽道的“天花板”有多高。正如巴菲特所說,一個好的賽道一定是“厚厚的雪、長長的坡”,要有足夠廣闊的成長空間。如果你所處的細分市場太小,你就注定很難成長為一個大公司,即使做到了細分領域的top1,你的盈利能力也會很有限,未來也會很容易觸到瓶頸。
此外投資人也會關注你項目的“護城河”到底有多寬。所謂護城河就是你的競爭壁壘,你是否掌握行業頂尖的技術?是否擁有廣布的、穩固的渠道?甚至你的品牌、團隊、股權架構都可以作為你的競爭壁壘。只有壁壘足夠高,你才能在未來形成足夠大的市場占有率。
想要能融資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
創業者要了解自己所處的行業跟自身狀況,明確你在行業中已經或可能存在的優勢和劣勢;要清楚企業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及行業的周期變化,同時要把握住產品與團隊的硬性能力,這些都是要在融資之前梳理好的。
對于投資人來說,他們投的不是同質化,而是差異化。創業者一定要清楚你和競爭對手的不同點到底是什么、你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未來形成持續的競爭力。
當然除了“知己”,更要知彼。
投資人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他們的投資偏好、選擇方式、背后訴求其實都大不相同。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想融資成功,你還要明確投資人的關注領域、投資觀點、主投階段、代表案例等信息,這樣才能提高你融資的成功率。
拿投資人的關注領域來說,如今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多如牛毛,你需要花時間去了解他們到底關注哪些領域,比如IDG資本熱衷于互聯網、新型消費及服務、文娛等領域,北極光創投更關注TMT、醫療健康和先進技術;而GGV紀源資本更看好IOT及物聯網、前沿科技的投資。
投資人的主投階段也有很大差別,比如同樣是關注醫療健康的投資機構,啟賦資本更希望在天使輪到A輪的企業中挖掘到潛力選手;而平安創投更聚焦C輪以上到IPO階段的企業。你要根據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投資人。
而從投資人的代表案例中,你能看出投資人的投資偏好以及投資實力,也能在案例中找到標桿,能讓你在與投資人溝通交流時找準切入點,形成良性互動。
初創企業從天使輪開始,會面臨形形色色難題,諸如如何撰寫商業計劃書、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構或投資人、融資的結構與節奏如何把握、如何與VC談估值以等等。這個時候往往更需要一個專業團隊來幫助企業去實現融資計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