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經濟、搞建設,金融活、經濟活。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人行德陽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局、德陽銀保監分局“三位一體”,堅持“人民金融守護民生幸福”的理念,大力引導各金融機構不斷提升和改進金融服務供給能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制造強市”戰略部署,加強部門協同和督促指導,打出一系列支持制造業發展的“組合拳”,為德陽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7月末,德陽市工業貸款余額3096436萬元,工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95%,高于全省4.27個百分點。
完善頂層設計
緊抓產業轉型升級機遇
強化金融系統內部工作機制。制定《科創金融服務“星辰計劃”》《德陽市綠色金融專項行動方案(2021-2022)》,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轉型升級、低碳綠色、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信貸投放,努力為德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相應的貨幣金融環境。
主動融入地方產業規劃。推動金融支持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相關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共德陽市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加快建設世界級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決定〉責任分工方案》《德陽市碳達峰碳中和2022年工作要點》《金融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
形成“幾家抬”政策合力。加強與發改、經信等部門的溝通聯系,梳理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企業69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戶,對德陽高端裝備制造、通用航空、食品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數字經濟等優勢產業加大支持力度。
用好政策工具
加快優惠政策落地見效
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功能。用好用足用優再貸款政策工具,通過提供央行低成本政策資金,撬動銀行機構有效滿足制造業融資需求。截至7月末,德陽法人金融機構使用再貸款對333戶制造業主體發放貸款18.37億元,加權平均利率5.17%。
有效落實貨幣政策工具的結構功能。積極推動轄內銀行使用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川碳快貼”特色政策產品,有效發揮牽引帶動作用,激勵銀行機構加大對產業升級、清潔能源等重點制造業領域支持力度。截至7月末,累計辦理“川碳快貼”23筆,合計金額8.74億元,實現二氧化碳減排80.3萬噸,居全省第三。
推動制造業政策導向評估創優。按季開展金融支持制造業評價工作,督促轄內法人機構持續對標金融服務制造業標桿銀行,加大制造業信貸投放,確保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聚焦產業特色
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圍繞供應鏈打造資金鏈。圍繞制造業核心企業推廣“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依托核心企業產業鏈上下游訂單信息、應收賬款等真實交易信息和產業鏈場景,推介應收賬款、結算流水貸、e賬通等供應鏈金融產品,助力制造業產業強鏈補鏈。如中行德陽分行占用核心企業四川宏華石油的授信額度,為其上游中小型企業提供貿易融資已經超過1億元。
探索“知產”變“資產”新路徑。針對擁有大量知識產權的制造業企業,提出構建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科技型制造業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推進專利技術轉化及產業化。在成德綿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中,“政銀保”專利權質押融資和中小企業商標融資分別被國、省確定為一、二批全創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成果。截至7月末,已向為93戶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質押組合貸款18.7億元。
開辟金融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通道。主動把握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風口,圍繞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特點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輔導制造企業達到融資基本條件,有效契合不同發展階段企業融資需求。如中國銀行德陽分行為德陽市核電清潔能源裝備核心制造企業打造專屬融資方案,并在貸款利率、審批放款等方面給予優先級。
堅持問需于企
優化銀企融資對接機制
加強政策培訓宣傳。暢通“部門解讀+機構培訓+企業宣傳”的金融政策傳導機制,組織德陽市金融機構召開貨幣政策執行情況通報會議、加強一對一走訪督導等多種方式,強化制造業金融能力建設。
推動銀企“面對面”走深走實。組織銀行機構持續開展“三訪三問三送”、“德陽市金融顧問服務團”活動,了解企業經營狀況與融資需求,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截至7月末,累計走訪市場主體41095戶,發放貸款357.56億元。
加強科技賦能金融。用好天府信用通、推廣德陽市政銀企大數據金融綜合服務線上平臺,搭建制造業企業與銀行機構線上融資對接的橋梁,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助力制造業企業在線高效快捷融資。
來源:德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