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和蔬菜的價格變動,牽動著每一個老百姓的神經。近年來,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流行語“水果自由”“蔬菜自由”等,也將農產品的價格平穩與人們的幸福感串聯起來。
1989年,為保障農產品供應、平抑物價,深圳決定建立一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搞活大流通,時稱“深圳市農產品批發公司”的深圳市屬國企深農集團在深圳羅湖區布吉河畔應運而生。在農產品流通環節,深農集團開創了“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的先河,市場開業第二年,深圳的蔬菜價格比前一年下降了17%,水果下降了14%。發展到今天,深農集團旗下批發市場品牌深圳海吉星被稱為深圳的“菜籃子”,蔬菜供應量占全市的70%。
掌握深圳農產品一手價格和供應量,成為深農集團的突出優勢。在成立之初,深農集團就通過人工定期對各農產品價格和來貨量的數據采集,運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整合運算統計,根據價格與來貨的變化規律,及時調節來貨,滿足市場的供應。
深圳海吉星的市場管理員隊伍如蜜蜂采蜜般,穿梭于批發市場的檔口之間,通過智慧海吉星APP將農產品價格采集到一起,對農產品市場調控、市民消費趨勢等形成有效監控。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管理員們能夠實時快速地掌握整個市場農產品的批發價格和供應量,對大的波動情況作一些預警,協助政府部門來調節市場,另外在巡查疫情防控、消防安全、市場秩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也更加高效快捷。
今年3月,深圳疫情多點散發,市民“菜籃子”供應情況備受關注。作為深圳最大“菜籃子”的深圳海吉星,從3月12日起緊急向市場各主產區及加工配送主力商戶發起號召,實時研判市場需求形勢,多方組織貨源,加大備貨力度,暢通市場供應鏈條。3月13日,深圳海吉星市場蔬菜來貨總量合計5534噸,與前一天相比增加233噸,增幅4%;重點監測的20個蔬菜單品整體均價為5.2元/kg,基本持平,較2月27日至3月5日價格相比下降20%。3月14日凌晨,深圳海吉星進入采購高峰期,深圳最大“菜籃子”燈火通明采購忙,蔬菜供應貨量足。
疫情期間要拎穩百姓的“菜籃子”,離不開面向保供場景的數字化建設。深農集團和騰訊集團在現有數字化能力的基礎上探索“數字菜籃子”建設,結合深圳海吉星以及深農集團數據,拉通深圳食品物資集團保供倉等數據體系,為深圳市基于農產品保供決策提供可視化呈現和決策依據。
據統計,今年深圳疫情發生以來,深農集團從全國各地市場調撥的蔬菜,日均最高能達到8000噸,承擔了深圳市80%的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除此之外,深農集團和深圳海吉星也與市政府協調,為批發商提供補助和支持,鼓勵批發商加大到深圳的來貨力度。在聯保調控機制方面,深圳海吉星聯合長沙海吉星、惠州海吉星等鄰近省、市的市場,緊急時刻可隨時調動支援深圳市場供應,保證各類農產品調得進、供得上、不脫銷、不斷檔。
據了解,農產品的產業鏈節點較多、供需網絡較為分散、生鮮農產品非標化等因素,都增大了交易數據采集和上鏈的困難。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交易數據相對集中的節點,正是穩價保供的重要切入點。然而,農批市場的數字化也絕非易事。交易產品的非標化決定了傳統的面對面的對手交易場景仍然很難改變,通過食品安全的強制管控手段,無法讓商家心甘情愿地使用交易系統。
為調動商家的積極性,深農集團和深圳海吉星將數據采集工作融入到市場的日常經營管理中;在管控食品安全的同時,以真正實惠的好處和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來推動批發商使用交易系統,參與到數字化建設中來。在溯源數據的采集方面,深圳海吉星已經推廣使用了來貨報備系統、進門過磅登記系統、食品安全還送檢系統、智慧海吉星食品安全巡檢系統、智能化溯源交易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工具,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目前,深農集團正在加快布局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助推農產品全流通環節上鏈,全力保障城市“菜籃子”安全穩定。
來源:深圳市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