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結合“雙減”政策落地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貫徹實施,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工作,突出特色,堅持“三個引領”,走好走實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新路子。

堅持文化引領,濃厚共育氛圍
堅持將家風家訓家規與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相結合,開展讀家書、施家教、立家訓、傳家風的“四家”教育,編印發放《眉山市好家風家庭集錦》2萬余冊,打造家風家訓墻、班級文化墻、經典家訓墻,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講道德、守規矩、重家風的觀念,傳承和發揚優良家風和社會文明新風。開展“誦中華經典、學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建美德之家”活動300余場次,舉行“國學經典親子誦讀”比賽,評選“學習型家庭”16個。在眉山教育官微等新媒體上,開設《育兒加油站一起成長》《家校共育》等主題專欄,推送科學育子、關愛青少年等內容200余條。開發《蘇門家風》《我眼中的傳統節日和節氣》《禮儀教育》等校本教材10套,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家校共育體系建設。開展《學校引領家庭教育策略研究》等課題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校共育策略》課題成果獲省政府二等獎,《構建三個體系,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驗在中宣部作經驗交流。
堅持實踐引領,建好共育平臺
建好家長學校平臺,助力家庭教育指導。建立家長學校752所,創建“全國規范化家長學校”44所。每校每學期線上線下常態化開展家庭輔導、安全防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專題培訓2次以上、家庭教育主題實踐活動1次。聯合市、縣(區)圖書館邀請專家團隊舉辦“每季一講”,開展親子閱讀、親子教育、心理健康輔導、家庭手工制作等專題活動720余場次。成立以心理醫生、心理教師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務隊7支,開通家庭教育咨詢熱線,為批量學生、個別家長提供點對點服務1500余批次,滿足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
建好校外實踐平臺,助力學生全面成長。建立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心理輔導中心、文明實踐站等50余個,創建省研學實踐教育基地6個、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實踐基地29個,圍繞生命安全、素質拓展、科普實踐、文化創意、勞動技術、國防教育、生活自理、才藝展示等,開發校外實踐課程70余門,分學段制定《“家校共育”實踐活動手冊》3套,開展親子遠足、農業科普、消防體驗、體能拓展、軍訓體驗及“尋跡紅色西山·傳承紅色基因”“學黨史·頌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等社會實踐活動300余批次,全面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建好“五老”服務平臺,助力家校社協同育人。依托社區活動室、鄉村少年宮,建立村(社)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733個,聯合婦聯創建示范社區家長學校20個,組織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戰士等“五老”人員200余人,成立教育“五老”志愿者服務隊20支,深入村社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紅色家風故事等主題宣講活動30余場次,為雙職工家庭提供假期托管、周末親子課堂、教育大講堂之五老沙龍等公益服務500余人次。
堅持評價引領,實現共育共贏
堅持在中小學教育評價中引入家長評價機制,評價結果作為學校績效考評重要參考。設立“校長公開電話”“校長信箱”“家長開放日”,發放“家校聯系卡”40余萬份,就學校師德師風建設、作業量安排、學校食堂管理等工作開展問卷調查,向家長征集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意見建議500余條。探索實施家長督學制,組建家長督學團8個,每期每個督學團至少開展督學評價活動3次,組織家長通過觀察、訪談、調研等方式深入課堂、餐廳、宿舍等觀摩評價,參與學校管理。通過校訊通、網絡家長學校等線上平臺,動態推送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情況,暢通師生及家長線上溝通交流渠道,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教育動態,支持、理解和幫助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堅持在常規化家訪制度中引入家庭教育指導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參加家庭勞動,評價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要參考。根據學生家庭情況,采取實地走訪、電話家訪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萬名教師進萬家”活動,按照“面向學生全體、關注重點個體”的原則,重點深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學生、學困學生等特殊情況的學生家庭,了解學生家庭教育情況,引導家長樹立科學教育觀,掌握正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促進廣大青少年快樂健康成長。截至目前,班主任帶頭、各學科教師全員參與,為家長提供普惠性、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服務和家風建設個案指導3萬余人次。
眉山市將繼續總結探索,發揮“三蘇好家風”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培養對國家、社會有用之才。
來源:眉山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