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7月15日,在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的未成年人保護點“童伴之家”,寬敞明亮的室內擺放著各類書籍、玩具,墻上的“作品展”貼著孩子們稚嫩的書寫、繪畫作品,今年26歲的“愛心媽媽”張海燕正帶領著20余名兒童讀古詩。
巴中市是勞務輸出大市,因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較多,登記在冊的農村留守兒童達3.4萬余人。為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的成長保駕護航,近年來,巴中市民政局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為契機,大力推動“護苗力量提升計劃”“愛心圓夢溫暖計劃”等各項計劃落地落實,目前全市已建成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53個,今年還將繼續增建未成年人保護站和村級片區未成年人保護點,為更多留守兒童點亮心靈的“燈”。
打造留守未成年人家園
對于今年10歲的陳俊來說,“童伴之家”為他的生活帶來了不少變化與驚喜。陳俊的父母在廣東打工,每年幾乎只有過年時才能回家,平常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枇杷村。“爸爸媽媽在外面工作,是為了賺錢讓我上更好的學校,但我還是很想他們。”懂事的陳俊并不埋怨父母,但偶爾仍會感覺孤單。
“我很喜歡‘童伴之家’,周末和假期我就到這里看書、玩游戲,還交了很多朋友。”陳俊說,這里有很多好看的書和好玩的玩具,村里的小朋友都愛到“童伴之家”來。“我也喜歡張媽媽,她很關心我們,很溫柔細心。”
陳俊的奶奶楊菊英今年已經60歲了,平日里除了照顧孫子,還要飼養家禽、照看家里的幾畝地。“有時候忙不過來,就把陳俊送到‘童伴之家’,他在這里我很放心。”楊菊英說,村里不少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都和自己一樣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輔導孩子的學習,“愛心媽媽”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陪伴留守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得知村里的“童伴之家”要招“愛心媽媽”后,彼時在平昌上班的張海燕毅然選擇來到枇杷村。“想外出打工,孩子在家沒人照顧,又看到村里其他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張海燕說,不想讓自己的女兒也成為留守兒童,也想為村里其他留守兒童帶去關愛,陪伴他們成長。“現在枇杷村31名留守兒童都是我的孩子。”
2017年3月,經過選拔和培訓的張海燕正式成為一名“愛心媽媽”。上崗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里兒童的家庭情況,花了2個多月時間,走訪完100多戶有未成年人的家庭。隨后,她又根據家訪了解到的情況,為全村留守兒童建立信息檔案,幫助沒有戶口的孩子上戶口、給家庭貧困的孩子辦理低保、助輟學的孩子回校讀書,同時加強對監護人(受委托監護人)的法治宣傳、監護督導和指導,確保留守兒童不失管、不失愛。
成為“愛心媽媽”的6年多時間里,每到周末、寒暑假,張海燕都會在“童伴之家”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為他們排解煩惱,和他們一起玩耍。她還主動策劃各類活動,邀請大學生志愿者來輔導知識、邀請交警來進行交通安全知識講座……讓孩子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已經離不開他們了!當聽到他們喊張媽媽時,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張海燕說。構建留守未成年人關愛網“愛心媽媽”項目僅是巴中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巴中市民政局積極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積極引入社會組織,關心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未成年人關愛保護站點建設的通知》《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示范站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宕梁街道、水寧寺鎮、棗林鎮等10個示范性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站已明確建設點位并按規范進行建設,基層未保力量基本實現全覆蓋。
此外,巴中市還大力推動構建全市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服務體系,做好未成年人救助幫扶工作。今年1月起,將全市孤兒養育標準(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機構供養孤兒、散居孤兒補助分別提高到1600元/人/月、1200元/人/月;“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惠及全市600余名孤兒;為175名接受大專及以上高等教育孤兒發放助學資金87.75萬元;為5030名困難兒童發放基本生活費2834萬元,保障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境兒童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今年以來,我們共走訪關愛農村留守兒童800余人次,發放慰問金和慰問物資20余萬元。”巴中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副主任向建平介紹,接下來,將進一步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要求,宣傳引導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深化兜底保障,真正發揮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力量,有效凝聚未成年人保護合力,提升救助保護工作實效,全力筑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安全網。
來源:巴中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