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3月3日報道2月27日,海馬汽車(000572,SZ)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海馬轎車有限公司”名稱已變更為“海馬汽車有限公司”。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原海馬轎車有限公司即是海馬汽車在鄭州的分公司,而此次更名,是海馬汽車總部由海口遷移向鄭州的重要一步。隨著總部的搬遷,海馬的“中原”版圖也徐徐拉開。
自2014年開始,海馬旗下鄭州和海口兩大分公司開始了相對獨立的運營,產品規劃、經銷商網絡和部分技術的研發都開始“分家”。在此后的發展中,雖然兩個分公司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然而,隨著海南省發展戰略的轉型,以及河南省在政策上的吸引,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海馬最終選擇將總部由海口向鄭州轉移。
兩分公司保持獨立運營
在2月27日的公告中,海馬汽車宣布,全資子公司“海馬轎車有限公司”名稱變更為“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相關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已在2月26日經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
至此,關于海馬汽車將把總部由海口搬遷至鄭州的傳聞不脛而走。隨后在3月1日的采訪中,海馬鄭州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證實了這一消息的真實性。
記者了解到,在2014年,海馬汽車旗下鄭州和海口兩個分公司開始逐步走向獨立運營,隨后,雙方在產品規劃、經銷商網絡等方面,都開始走向獨立,海馬鄭州和一汽海馬甚至分別開發出了兩個互不兼容的車載互聯系統——moofun和HM-Link。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兩個分公司都為海馬汽車整體影響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兩家分公司的業績也開始出現分化。
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統計,2015年,海馬鄭州銷量達到11萬輛,相較于2014年9.3萬輛的銷量增長了18.3%;而在海口的一汽海馬2015年銷量為7萬輛,同比2014年8.8萬輛的銷量出現了20%的下滑。
一汽海馬銷量的下滑源于轎車市場的萎靡,然而,旗下轎車產品福美來在2015年之前一直是海馬最暢銷的產品,累計銷量在百萬輛以上。即便在2015年低迷的轎車行情中,這款車依舊保持了5萬輛的年銷量,在自主品牌中名列前茅。
“福美來貢獻了海馬集團銷量的30%,S5貢獻了38%。”一汽海馬的一位銷售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S5主要是依托SUV市場增長的勢頭,這并不意味著一汽海馬的邊緣化。”
為此,鄭州海馬的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總部搬遷后海口和鄭州兩個分公司還是保持獨立運營不變。”
重心將向鄭州轉移
兩個分公司長期的獨立運營在保持了海馬的整體活力之外,也帶來了內部爭搶資源的現象。
“2014年經銷商網絡的分家對我們影響很大。”海馬鄭州的一位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去年我們不得不將經銷商數量由140家擴建至300家,今年還需要繼續建設100家。”
基于市場發展及各種情況,考慮到長遠發展,海馬決心搬遷總部。“海南省已確定以旅游為重心,重工業在當地很難受到重視。”民族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向記者表示,多年前,就有跡象表明海馬在考慮總部搬遷,彼時業界普遍認為鄭州或上海有較大可能性。
“現在鄭州給的政策比較優越,從土地到稅收都有扶持。”曹鶴表示,“另外,海馬在鄭州的發展也更加成熟。”
目前,鄭州海馬旗下主要有兩款轎車海馬M6、海馬M3,和一款SUV產品S5,今年還將推出內部代號為S3的小型SUV產品和中型SUV產品S8。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州海馬將今年的銷量目標定位為15萬輛,同比增幅將達到50%。
記者從鄭州海馬的一位負責人處得知,目前海馬在鄭州共建有3個生產基地,其中一工廠年產能5萬輛,二工廠年產能15萬到30萬輛,將在今年四季度投產的三工廠規劃產能達到30萬輛。
“在海馬‘十三五’戰略初期的2017年,鄭州基地的產能將達到55萬輛。”海馬鄭州的一位市場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十三五’期間,海馬總體的銷量目標就是55萬輛。”顯然,在海馬的“十三五”規劃中,海馬的鄭州公司將占據更大的比重。
相較而言,海口基地目前的總產能約為30萬輛。此外,在產能大幅爬坡后,除新產品將逐步推出外,部分在海口基地生產的產品也將向鄭州基地分配。在這樣的情況下,海馬鄭州和一汽海馬雖然仍保持獨立運營,但隨著總部的搬遷,重心顯然已經開始轉向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