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包括蓋茨、奧特曼、貝索斯、蒂爾以及貝尼奧夫等科技大咖都相信,可控核聚變將帶來“無限能源”,而且這個目標幾年內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相關資料圖)
2、這些科技富豪正在投資相同或不同的可控核聚變初創公司,并認為在未來十年里,至少有一家或兩家公司很有可能展示可控核聚變技術。
3、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讓可控核聚變研究受益匪淺,20年前測試這種方法可能要花費5000萬美元,而現在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電腦上以最低的成本完成。
騰訊科技訊 薩姆·奧特曼今年成為了科技界的轟動人物,他是開發出爆火聊天機器人ChatGPT人工智能初創公司OpenAI的首席執行官。但與此同時,奧特曼也是硅谷最著名的投資者之一,他把自己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個賭注押在了Helion Energy身上,這家初創公司致力于研發可控核聚變技術。
事實上,奧特曼只是眾多科技創始人和億萬富翁之一,他們希望利用為太陽和恒星提供能量的相似方式實現無限能源的夢想。奧特曼、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天使投資人彼得·蒂爾、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商用軟件公司Salesforce創始人馬克·貝尼奧夫等人都認為,建造核聚變反應堆的目標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
可控核聚變可實現“無限能源”
貝尼奧夫稱,可控核聚變是一個“巨大的夢想”,他將其比作能源領域的“圣杯”、神話中的“獨角獸”。貝尼奧夫投資了從麻省理工學院剝離出來的聯合聚變系統公司,該公司旨在打造緊湊型發電廠。蓋茨也是該公司的投資者。
長期以來,可控核聚變始終被視為替代釋放大量溫室氣體的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貝尼奧夫認為:“如果你能讓可控核聚變技術發揮作用,它將能夠提供無限能源。”
自2021年8月以來,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開發人員始終在借勢推進可控核聚變技術發展。當時,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在核聚變反應中獲得的能量幾乎超過了激光,這一目標被稱為能量凈收益。
許多人逐漸相信,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突破即將到來。去年12月份,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首次實現了能量凈收益。
當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合并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就發生了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可以釋放出大量能量,不會排放碳,而放射性影響也有限,但公司必須維持核聚變反應,并設計出一種將這些能量轉化為凈電力的方法。
投資成功可獲上千倍回報
關于可控核聚變,此前人們的長期看法是,它是多年以后才能實現的海市蜃樓,甚至永遠都不太可能成功。即使在高風險的風險投資領域,這也是一場長期押注。
貝尼奧夫說,他是被Sun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說服的。科斯拉是私人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早期投資者,而該領域歷來屬于學術界和國家實驗室的專屬領域。
科斯拉的興趣在于制造大型高溫超導電磁鐵。他花了15個月的時間進行盡職調查,并聘請了三個團隊在投資前對相關設計進行評估。科斯拉認為,應該測試幾種核聚變設計。他同時還在投資另一家公司,即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剝離出來的初創公司Realta Fusion。他說:“在我看來,即使其中一個設計能起作用,地球也會變得更好。”
作為一名投資者,科斯拉是這樣看待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從財務上來說,你要么損失一倍的錢,要么賺一千倍的錢。這就是可控核聚變的數學原理。”
人工智能進步提供巨大助力
工業企業、大型石油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都在支持這項工作,美國國防部也正在尋求烤面包機大小的衛星推進動力系統。
非盈利研究組織“能源未來倡議”(Energy Futures Initiative)的首席執行官、前美國能源部長歐內斯特·莫尼茲說:“在未來十年里,至少有一家、也許兩家公司很有可能展示可控核聚變技術。大規模機器學習的進步加快了實驗速度,并幫助幾家公司達到或接近可控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極端溫度和壓力。”
這些致力于開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公司和他們的支持者,已經看到了該領域與人工智能最近爆發的相似之處,人工智能也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來運行模型。
奧特曼旗下OpenAI公司向Helion投資了3.75億美元。后者的總部位于美國華盛頓州埃弗雷特,該公司使用一種名為磁慣性聚變的技術,旨在證明明年可以產生凈電力。在Helion,奧特曼不僅僅是個只掏錢的投資者。Helion首席執行官大衛·科特利說:“我派人去找他進行審查和面試。”
科特利說,Helion的部分員工已經開始使用ChatGPT,看看它如何加快工程工作。包括蒂爾旗下Mithril Capital在內的其他投資者,此前也參與了幫助Helion與供應商的談判。
總部位于華盛頓特區的聚變工業協會追蹤了超過50億美元的私人融資,其中七家公司至少籌集了2億美元資金。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可控核聚變領域約75%的融資發生在2021年以后。
推特和Uber的早期風險投資者克里斯·薩卡創立了名為Lowercarbon Capital的公司,該公司去年推出了一只可控核聚變基金,投資者包括捐贈基金、企業和家族理財室。
Lowercarbon Capital的創始合伙人克萊·杜馬斯說,該基金相信可控核聚變已經處于拐點,因為不管設計如何,各公司都在取得技術上的里程碑。他還稱:“計算能力的日益普及和材料科學的突破,加速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Lowercarbon Capital基金的投資對象包括Avalanche Energy,后者已經完成了4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Avalanche Energy首席執行官羅賓·蘭特里表示,該公司專注于開發小型核聚變系統,可以用商用設備快速構建和測試,包括在eBay上購買的超高真空室。
蘭特里說:“我們想要建造世界上最小的聚變反應堆。然后我們談論的是一個可能需要數千萬美元而不是數十億美元的項目,你實際上可以組建小規模團隊來完成它。”
美國空軍少校瑞安·威德是一名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也是五角大樓國防創新部門(DIU)的試飛員,該部門與Avalanche Energy簽訂了合同。威德少校說,20年前測試這種方法可能要花費5000萬美元,但現在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電腦上以最低的成本完成。
威德少校繼續稱,國防創新部門希望在未來五年內的某個時候,能夠用一個烤面包機或微波爐大小的設備提供電力。他指出,地月空間(地球和月球之間區域)需要小型衛星推進系統。
當然,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非常困難,以至于公司在測試機器的同時正在開發其他產品。對沖基金Segra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亞當·羅德曼說,這些知識產權具有獨立于核聚變之外的價值。該基金投資了加拿大General Fusion公司,貝索斯也是這家公司的投資者。
技術最終需要展示一條盈利之路,而不僅僅是科學突破。雪佛龍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前總裁、目前在多家公司擔任顧問和董事的芭芭拉·伯格表示:“這些從事核聚變技術研究的組織有很多不是企業,而是技術開發商。除非有了收入,否則它們可能根本無法維持運營。”
編輯/jay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