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8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 2023 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 4.5%,超出市場預期的 4%。其中,3 月份消費和出口大幅回升,是推動經濟加快恢復的重要因素。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一季度消費市場形勢開局良好。
在一季度消費回暖的背景下,電商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價格戰。面對「6.18」這個疫情后第一個電商購物節,各大電商平臺都在摩拳擦掌,發放規模不等的消費券和消費補貼,以抓住機遇、繼續提振消費。
$拼多多(PDD.US)$,這家主打「多實惠」策略的電商巨頭也在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4 月 21 日晚 8 點,拼多多百億補貼「數碼家電消費季」再次對手機、電視、空調、冰箱等數碼家電產品發放超額補貼,其中小米等品牌產品的補貼力度甚至超過 20%,爭奪全網最低價。這家公司還喊出了「天天都是 618」的購物口號。
(相關資料圖)
而另外兩家電商巨頭則主要從供給端入手。4 月 20 日,淘寶宣布百億補貼將下調傭金費率,吸引更多低價商品入駐。而京東也在 4 月 20 日舉行「2023 年京東 618 商家大會」,面向商家推出「減負增收」大禮包,希望獲得更多低價商品供給。
在電商平臺這場「鷸蚌相爭」的價格戰中,消費者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01 消費復蘇、競爭加劇,拼多多再一次加碼百億補貼
事實上,早在 4 月 6 日,拼多多就啟動了「數碼家電消費季」,首季將在拼多多原來百億補貼的基礎上再投入 10 億。而這次 4 月 21 日發放的超額補貼,相當于是百億補貼「加補」的「加補」。
極客公園對比了此次拼多多加補后的產品價格,確實有一定優勢。
在手機領域,拼多多的補貼力度在 20% 左右。比如小米旗下的紅米 Note 11,在拼多多領券后只用 829 元,而在其它電商平臺均為 1049 元;比如紅米 10A 手機,拼多多券后價為 499 元,而在其它電商平臺為 620 元、556 元。
在家電領域,拼多多的補貼力度也在 20% 左右。比如小米電視 EA70,在拼多多用券后售價 1799 元,而在其它電商平臺售價為 2299 元;比如小米空調 KFR 72LW/N1A1,在拼多多用券后售價 3749 元,而在其它平臺售價 4999 元、4699 元;
「這次活動均為官方直補,旨在為消費者提供全網最具性價比的產品,無懼比價。」拼多多百億補貼「數碼家電消費季」的項目負責人表示。在五一消費旺季來臨之前,這是拼多多推出的近期最大的補貼力度。
「數碼家電消費季」覆蓋的品牌、品類很廣,消費者可以一站式購齊。其中,品牌包括蘋果、華為、榮耀、小米、美的、海爾、索尼、TCL、任天堂、戴森、vivo 等,品類包括手機、電腦、平板、電視、冰箱、空調、智能手表、VR 頭盔等。
補貼確實帶動了消費業績。上述負責人表示,消費季活動上線半個月以來,大部分產品均實現了翻倍增長。其中,手機類目的銷量實現環比翻倍增長,尤其是 4000 元以上的高價位手機環比增幅超過 180%。而家電類目更是全品類銷量增長了 300%,在銷量最高的空調單品中,美的 1.5 匹一級能效空調銷量增長超過 1500%。
而隨著五一假期臨近,戶外便攜式小家電也在熱銷。比如平臺車載小冰箱、便攜式燃氣灶、戶外露營燈、小電鍋、燒水壺、煮蛋器、多功能鍋、咖啡機、掛脖式小風扇等產品,均實現環比翻倍增長。
此次拼多多再次「加碼補貼」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是宏觀經濟提振、消費反彈,電商平臺需要用更低的價格刺激消費。另一方面是電商行業的競爭加劇,價格再次成為電商平臺之間競爭的關鍵。拼多多越是持續比拼「全網最低價」,就越有可能在這場大勢中贏得市場。
02 價格力不是目的,消費者才是目的
在過去十年互聯網崛起的過程中,價格戰逐漸從一個「商業名詞」變成了一個「帶有貶義的名詞」。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會將價格戰與「惡性競爭」劃等號。的確,當年的 O2O 大戰和生鮮電商補貼大戰,產生了一些豪擲資本、卻「一地雞毛」的現象。
但在今天中國市場急需從疫情中復蘇的大背景下,企業良性的價格競爭,不論是對經濟復蘇、還是對消費者都有好處。對經濟而言,電商平臺微小的補貼刺激,都可能為經濟復蘇多添一把火。而對消費者而言,更低的價格真正切切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
在此次加補活動中,小米旗下手機、家電產品補貼力度均超過 20%,最高補貼 1250 元
然而,不論是對于拼多多、還是其他電商平臺來說,補貼只是短時間內刺激消費者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贏得消費者還是要靠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商家運營效率,以及持續性地降低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到運輸物流等全流程的成本。
在價格補貼之外,拼多多也在做更多事情。比如,拼多多升級了物流、售后等服務體系,為消費者提供了「假一賠十、買貴必賠、送貨上門、上門安裝」等服務,讓消費者「安心買、放心退」。
畢竟最終,企業不能僅靠價格去贏得消費者,更需要一套完整的、優質的服務體系。這才是今天企業的立足之本。而這,也將是未來電商平臺共同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