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新一輪的組織調整,在本周即將結束。
相比以往,此次調整最值得關注的是,美團到店的受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內部活水”的崗位,多數轉到了到店、到家業務,且明顯傾斜到店業務。同時,今年年初以來,美團內部也在盤點,組建視頻化團隊,以及偏向類ChatGpt業務層落地的事情。
美團內部員工向雷峰網表示,“年終獎發放前后,就在盤點人員和業務。之后,公司就開始低調執行,內部轉崗部分員工,以應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
(資料圖片)
相比以往,美團和抖音的競爭激烈了許多,此番調整,多了一些備戰的意味。眼下,抖音到店業務,部分核心指標,已經達到了美團的三分之一,且還處在上升階段,美團希望守住二分之一。
01 “勁敵抖音”
目前,抖音本地生活業務,還處在一個上升階段,部分到店團購套餐,還是以爆款鋪市場的覆蓋率的階段,尚未開始追求利潤和向下滲透市場。“美團是不大可能跟隨的,更大可能是在抖音追求精細化經營的階段,短兵交接、拼內功。”
抖音的到家團購配送,其實是在直攻美團業務的“深水區”。到店套餐核銷,這其實就是流量導向的線上化團購套餐,這對抖音來說比較簡單。而一旦進入配送領域,那業務模式就會變得非常消耗。
一直以來,抖音對自身的流量體系都比較有信心。
2022年,北京市民大規模居家,抖音發現直播商家中,有一部分通過遠程核銷劵碼,自己叫閃送配送到家,做起了線上業務。這在后面成為了抖音發展到家業務的一個契機。此后,抖音找了幾百家商戶試點,運行一段時間后,抖音發現UE模型(經濟模型)是可以打正的。
抖音當時選擇的品類,大多是鹵味、蛋糕等偏沖動型的高利潤、高客單品類。這樣,商家可以自己打折并配送,也不用抖音大量燒錢補貼。
至此,抖音本地生活才正式規劃起了配送環節。美團和抖音雙方的交鋒,也逐漸明顯。
一位接近美團到店業務的人士向雷峰網透露稱:“去年,美團到店業務挑選了一部分商家,打算做獨家性經營,但是效果不明顯,后面這一業務才逐漸演變為了最近開始的團餐配送。”目前,這一業務還處在初期,而未來一段時間,大眾點評所屬的業務范疇內,也會出現類似抖音的美食短視頻內容。
“基于美食做短視頻內容,這其實并不難,但算法是關鍵,最終能否跑通,這也前途未卜。”前述在職的美團員工評價稱。
其實,抖音在配送業務方面,也一直搖擺不定。抖音想做的不單是業務,不只是賣貨和流轉,更想要的還是業務閉環。如果可以從上游到下游,完全打通數據,這樣可以產生更多的業務延展性。
2023年年初,按照規劃,抖音就打算搭建運力體系,但內部一直沒有最終敲定。今年3月初,抖音內部又在研究到家到店業務分拆的可能性。抖音本地生活業務,主要是一支招商團隊,以及一個大中臺在統一對外服務。后面,中臺業務才開始單獨出一小波人,研究到家業務配送實施的可能性。
如果涉及配送,同一個區域內的訂單密度、商家供給數量、出餐供給數量、出餐時效性,以及運力人效,這些都是需要協同匹配的。抖音在到店業務上的初步設定是400人左右。由此來看,抖音其實把配送這件事情想的還是過分簡單。
“抖音本地生活的年度目標是1000億,三年之內,成為市場第二。”但目前整體節奏趨緩。2023年1月,抖音到店業務的GMV是2億左右,二三月份均低于預期。粗略估算,抖音本地生活一季度的實際達成,已經是對半砍了。
02 美團的對抗
抖音到店業務的兇猛,這是美團現階段最大的外部威脅。
“2020年,抖音才開始摸索到店業務,2021年正式發力,2022年抖音到店業務就進入了爆發式增長階段。統歸而言,實際操盤時間也只是兩年多。到家配送也與此類似,抖音今年摸索探路,即便有效率提升,到家配送的市場打開度,也不會高出多少。到了明年,這一市場的變化,就不一定了。”一位接近美團管理層的人士如此強調。
這或是美團內部,將資源部分傾斜到店業務的一個直接原因。
“某種程度上來講,抖音到店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也與美團點評合并以來的增幅不大相關。”前述接近美團管理層的人士評價稱,“能打仗、能打勝仗的老人大多已經退休,或是即將退休,美團這些年也丟失了很多優良傳統。”過去,美團保持了從一線到總部的反饋糾錯機制,但隨著上市和組織規模的擴大,組織效率明顯被弱化。
當下的美團,亟需一場勝仗,證明自己的壁壘和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