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ind
汽車全面電動化迎重磅消息:歐洲2035年停售燃料發(fā)動機車輛。
(資料圖)
3月1日投資者日上,特斯拉或發(fā)布新款低價車型。對比傳統(tǒng)制造工藝,汽車一體化壓鑄在成本、效率、材料回收等方面具備優(yōu)勢,2030年全球一體鑄造滲透率望到30%,行業(yè)空間2400億。
充電樁、一體化壓鑄領漲
2月15日,受汽車全面電動化持續(xù)推進刺激,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活躍,充電樁、一體化壓鑄領漲。
其中,充電樁指數上漲2.11%;萬馬股份漲停;通合科技、合康新能、英可瑞、金冠股份、銀河電子、高瀾股份等領漲。
一體化壓鑄指數上漲0.35%;英力股份、永茂泰、立中集團、銘利達、萬豐奧威等跟漲。
消息上,知情人士稱小米汽車接近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歐洲通過了2035年歐洲停售燃料發(fā)動機車輛議案。
目前國內充電樁保有量163.6萬根,未來三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繼續(xù)維持較快增長態(tài)勢,疊加車樁比存在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充電樁的需求可能會爆發(fā)式增長。
汽車電動化持續(xù)推進
2月14日,歐洲通過了2035年歐洲停售燃料發(fā)動機車輛議案;從2030年起待售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21年減少55%,遠高于現在37.5%的目標。
與2021年的水平相比,全新輕型貨車必須在2035年之前減排100%,2030年前減排50%。旨在加快向電動汽車的轉型,應對氣候變化。
為刺激城市零排放公交車的更快部署,委員會還提議從2030年起使所有新城市公交車實現零排放。
2021年7月歐盟提出2035年停售燃油車方案,2022年6月歐盟27國環(huán)境部長對該提案達成共識,并在10月與立法者達成協(xié)議,該項法律預計于2023年3月簽署在歐盟生效。
除了歐洲,我國海南省在2022年8月印發(fā)《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宣布到2030年,全島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
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無獨有偶,國內外各大車企也正加快電動化轉型。
2022年,比亞迪曾在宣布停售燃油車;長城哈弗品牌將在2030年正式停售燃油車。東風本田在一次溝通會中確認,2030年后在華不投放新燃油車。
乘聯會數據,2022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649.8萬輛,同比增長96.3%,1-12月保持趨勢性上升走勢。1-12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567.4萬輛,同比增長90.0%。
此外,包括奔馳、奧迪、大眾、日產、沃爾沃、賓利、瑪莎拉蒂、Jeep、捷豹路虎、戴姆勒,都曾經發(fā)布過相關停售燃油車計劃。
中信建投表示,政策刺激歐洲市場快速發(fā)展,預計2023年歐洲電車銷量280-300萬,同比+11-19%。
一體化壓鑄東風已至
東吳證券指出,壓鑄企業(yè)加速募資擴產,一體化壓鑄東風已至。
對比傳統(tǒng)汽車制造工藝的沖壓、焊裝、涂裝及總裝四個環(huán)節(jié),一體化壓鑄將沖壓及焊接環(huán)節(jié)進行合并,簡化了車身的制造過程。汽車一體化壓鑄在制造成本、生產效率、人力成本、材料回收等多方面具備優(yōu)勢。
據媒體報道,3月1日,在特斯拉投資者日上,特斯拉宏圖計劃推出第三篇章。
業(yè)界猜測,投資者活動日上會公布有關廉價新車型的信息。馬斯克2022年8月在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曾表示,他的宏圖第三部分“從根本上講是關于規(guī)模化”,涉及汽車生產和支持汽車生產的供應鏈,此次特斯拉將討論擴張計劃、資本分配及其第三代汽車平臺,預計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申萬宏源表示,一體化壓鑄的發(fā)展前提為單車規(guī)模化生產以及需求的高確定性,過去兩年眾多主機廠完成初步布局,2023年行業(yè)進展有望加速。目前新能源汽車價格競爭加劇,降本訴求強烈,主機廠通過一體化壓鑄降本將成為必然趨勢。
中銀證券測算,結合量產情況,隨著一體壓鑄技術的快速滲透,2025年后地板/前地板/電池托盤滲透率達25%/15%/10%,2025年市場空間有望達到389億元,2021-2025年的CAGR達到205%。
中信證券研報測算,2030年全球范圍內一體鑄造的滲透率有望達到30%,保守估計單車配套價值量有望達到1萬元,行業(yè)空間在2400億以上。
A股布局一體化壓鑄
當前全球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加大,一體化壓鑄作為車身制造技術及工藝的創(chuàng)新方案,滲透率正處于快速攀升的階段。
據公開資料統(tǒng)計,近月A股公司一體化壓鑄簡述如下:
20家公司盈利且增長
2月份之后,上市公司2022年報進入披露高峰,業(yè)績增長將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
據Wind數據統(tǒng)計,截止2月15日,一體化壓鑄、特斯拉類公司共有25家公司公布了2022年業(yè)績預告,20家公司業(yè)績盈利且實現增長,總體來看業(yè)績相對較好。
其中,三花智控盈利能力排名第一,預計2022年凈利潤約25.26億元~30.31億元,增長50%~80%;模塑科技、銘利達、文燦股份、萬豐奧威、天汽模等業(yè)績增長排名靠前。
編輯/iri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