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雖然2023年消費增長回升已逐漸成為共識,但關于消費增長回升的時點、斜率、和持續性仍有分歧。我們注意到市場關于中國超額儲蓄的數額以及可能的“消耗路徑”分析較多,但我們認為,不如從“硬幣的另一面”進行討論,即疫情期間被暫時壓抑的居民消費傾向,如果回升,隱含怎樣的消費增長路徑。
(資料圖)
雖然超額儲蓄的來源、數額、用途可能有所爭議,但是,消費傾向將在經濟重啟后“正常化”的確定性較高——消費傾向回升的數學含義是,消費增長將高于GDP增長。本文分析消費傾向回升幾個情形下的隱含消費增長。結論基本符合我們此前對2023年GDP和消費增長的預測。
疫情期間平均消費傾向受到抑制,儲蓄傾向暫時上升,形成超額儲蓄。我們測算,中國居民部門的消費傾向從2019年的平均70%,下降約3-4個百分點至2022年的66.9%的估算值,這一比例有望在2023年“正常化”。我們通過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當季值,除以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平均消費傾向(即收入中多少比例用于消費)并進行季節性調整。
其他國家的數據表明,在防疫政策調整1-2個季度后,消費傾向往往回升。在財政補貼數額較高的美國,消費傾向在經濟重啟后的1個季度回升至2019年水平,零售增長在2021-2022年達到 19.7%和9.6%,大幅超出疫情前3.7%的趨勢增速。在并無大幅財政補貼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消費傾向亦明顯回升,如日本居民消費傾向重啟后6個月回升約3個百分點。
基于我們樂觀、中性、悲觀三個情形下的消費傾向回升路徑,我們測算2023年居民名義消費增長率區間為8.8-10.7%,且2023年2季度和4季度均有望錄得兩位數增長。同時,我們假設居民收入和名義GDP增速大體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參照他國數據,重啟后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務業)勞工短缺可能較為突出,不排除居民收入在疫情重啟后高于名義GDP,具體看:
1) 中性情形下,我們假設平均消費傾向在23年前2個季度回升至68.9%,之后保持不變,在居民收入增長6-8 %的區間中,2023年名義消費增長可能達到9—11%。
2)樂觀情形下,我們假設我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在2023年二季度恢復至68.9%,且2023年底后回升至2019年70%的高點,同樣在居民收入增長6-8%的情形下,2023年名義消費增長可能達到9.6-11.7%。
3)即使在保守的假設下,即我國平均消費傾向在2023年底才回升至68.9%,2023年名義消費增長的預測區間可能仍然達到7.7-9.8%。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估算中國居民在2020-22年疫情期間可能累積了3.6萬億人民幣左右(GDP的3.2% 或2021年總零售額的8.1%)超額儲蓄。因此,不排除政策調整后一段時間后消費傾向超出此前趨勢水平,即超額儲蓄支撐消費增長在一段時間內超出GDP增速。美國數據看,儲蓄率需一年左右“正常化”,并在此后一到兩年釋放 “超額儲蓄”,支撐消費回升。
雖然他國數據表明,高收入人群的超額儲蓄較高,但服務業重啟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拉動更明顯。我們重申2023年中國消費可能呈“廣譜”回升態勢的預測。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消費和房地產相關需求可能呈“正相關”走勢,而非互相擠出。如我們此前論述,雖然2022年地產需求端政策持續調整,但有效性受防疫政策及收入增長預期制約,不排除出現地產和消費增長同時反彈、互相“加持”的走勢。
風險提示:疫情對經濟影響加劇,地產基本面回暖不及預期。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