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東西
【資料圖】
作者:李水青
1月9日,港股早盤階段,阿里港股漲超6%,開年至今累計漲幅已超24%。
近幾天,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螞蟻集團加速整改步伐,使其兩年前按下暫停鍵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再次引起產業的關注。
昨日下午,螞蟻集團官網發布關于股東投票權的變化的公告,創始人馬云不再對螞蟻集團擁有實質控制權,從約53%股權的表決權降為約6%,宣告由馬云等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而就在一周前,螞蟻集團旗下的持牌金融機構剛剛通過105元億人民幣增資計劃,杭州本地國企杭州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憑借10%的出資比例成為第二大股東,為螞蟻集團新的發展階段定調。
螞蟻集團起步于2004年誕生的支付寶,于2011年從阿里巴巴拆分以來一直由馬云實際控制,發展至今已擁有支付寶、余額寶、花唄、借唄、芝麻信用等多款全民級應用,長期以來參與影響了廣大人們的生活與生產。
從平臺經濟發展來看,螞蟻金服是匯聚海量數據和數億用戶的大平臺,是行業發展的一個晴雨表。從技術角度來看,金融領域用著產業最先進的AI、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牽引著智能產業發展方向。
2020年7月,螞蟻集團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尋求上市。估值一度達到約2250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5萬億元),螞蟻集團將一舉成當時全球私募市場最貴的“巨無霸”上市公司。然而,隨著2020年11月多部門聯合約談,螞蟻集團在上市前36小時被暫緩上市并持續至今。而后,螞蟻集團圍繞糾正支付業務不正當競爭行為、打破信息壟斷、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等多方面展開了整改。
隨著兩年過去,當下,從馬云放棄控制權到最近地方國資入股的連續大動作看,螞蟻集團的整改在提速。這或許意味著螞蟻集團重啟IPO的步伐加快。
但相關行業分析人士稱,螞蟻集團重啟IPO仍有不少關要過,比如螞蟻集團尚未拿到關鍵的征信牌照、金融控制公司牌照等。此外,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即便重啟上市螞蟻集團的市值也可能面臨幅度不小的縮水。
01.一致行動協議終止,馬云不再是實際控制人
在本次調整前,馬云一直是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持有螞蟻集團53.46%股份的表決權。
如下圖所示,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合計持有螞蟻集團53.46%的股份。杭州君澳和杭州君瀚兩公司的普通合伙人和執行事務合伙人均為杭州云鉑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馬云持有杭州云鉑34%的股權,井賢棟、胡曉明及蔣芳分別持有杭州云鉑22%的股權。
雖然馬云的個人持股不超過8.8%,但根據云鉑投資現行章程及《一致行動協議》,馬云能夠通過云鉑投資控制的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間接控制螞蟻集團53.46%股份的表決權,是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根據螞蟻集團2023年1月7日發布的最新公告,螞蟻集團各方分別相應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終止協議》《關于杭州云鉑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之股權轉讓協議》《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入伙及退伙協議》《承諾函》等文件,調整完成后螞蟻集團的股權結構如下:
根據公告,“本次調整的核心是螞蟻集團主要股東投票權的變化,從馬云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共同行使股份表決權,到包括螞蟻集團管理層、員工代表和創始人馬云先生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本次調整完成后,各主要股東彼此獨立行使所持有的螞蟻集團股份表決權,且無一致行動關系。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螞蟻集團的情形。
換句話說,從這份公告來看,馬云最終所持的投票表決權從53.46%大幅降低為6.208%,理論上已不再是螞蟻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對此,螞蟻集團稱:“本次調整后,螞蟻集團的股份表決權更加透明且分散,這是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將對螞蟻集團的持續穩健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02.持牌金融機構增資105億元,杭州國企成為第二大股東
在本次股東結構調整之前,螞蟻集團旗下的持牌金融機構剛剛通過了105億元增資計劃,這也為螞蟻集團鋪開了新局面。
2022年12月30日,重慶銀保監局批準重慶螞蟻消費金融公司(簡稱:螞蟻消金)將資本金從80億元提高至185億元人民幣的計劃。螞蟻消金是2021年6月由銀保監會批準設立的持牌金融機構,主要承接螞蟻集團的花唄、借唄等符合監管規定的消費信貸業務。
本次增資,杭州本地國企杭州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杭金數科)出資18.5億元,成螞蟻消金第二大股東,占比10%。杭金數科于2021年4月更名組建,股東是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杭州金投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杭州市人民政府。這一變動促使阿里當日股價上漲了7.7%。
螞蟻集團出資52.5億元人民幣,仍憑借92.5億的出資金額、50%的出資比例穩坐第一大股東席位。另外十余家股東出資比例在10%以下,包這些企業括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學有限公司、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農信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出資金額共計74億元。
實際上,早在2021年12月,螞蟻消金公司就曾提出了增資擴股計劃,只不過當時計劃增資的金額為220億元人名幣,螞蟻集團、中國信達、舜宇光學、魚躍醫療、博冠科技、渝富資本6家公司參與。雖然最終增資金融金額縮水115億元,股東也發生較大變化,但這依然意味著螞蟻集團的整改達成階段性里程碑,是一個重要積極信號。
國企加入為螞蟻消金的后續發展定調,聯系前文提到的螞蟻集團股東表決權的變動,這兩大變化被認為是螞蟻集團加快整改的體現,使其看到重啟IPO的希望。
03.兩年內逐步與阿里切割,螞蟻集團IPO將近?
2020年7月20日,螞蟻集團宣布同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上市。
僅僅一個月后,2020年8月25日,螞蟻集團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并同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螞蟻集團擬在科創板募資480億元,成為科創板融資最高額。
彼時,業內人士稱螞蟻科技最快可能10月就會掛牌上市,估值約達到2250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5萬億元,這有望讓螞蟻集團一舉成為目前全球私募市場最貴的公司,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僅次于阿里和騰訊。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當時“螞蟻集團員工持股約40%”還登上了熱搜。有人算了一筆賬,比如一位螞蟻P7職級的員工,平均持股的數量約在3萬到4萬股,按估計多股加在一起身家將在千萬元左右。調侃與羨慕的聲音在微博等各大平臺沸騰:“聽說剛剛螞蟻整層樓歡呼,是財富自由的聲音。”
然而2020年11月3日,在螞蟻集團即將上市前的36小時,上市計劃卻意外突然發生。
當日晚間,上交所與港交所先后發布公告宣布,由于公司被有關部門聯合進行監管約談等原因,螞蟻集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暫緩上市和發行。這次約談發生在馬云一周前在外灘金融峰會發言之后。10月24日,馬云在外灘金融峰會上稱中國金融“沒有系統性風險”,銀行“要改掉傳統的當鋪思維”、“轉向大數據基礎上的信用體系”。
自這次暫緩上市后,螞蟻集團的的上市計劃就被無限期擱置。
而后,螞蟻集團被金融管理部門監管對其進行了多輪約談。2021年4月,螞蟻集團被要求從糾正支付業務不正當競爭行為、打破信息壟斷、申設為金融控股公司、嚴格落實審慎監管要求、管控基金產品流動性風險5大方面進行整改。
在暫緩上市的兩年里,螞蟻集團在業務及高管隊伍方面已經發生了多輪整改變化。比如2021年3月螞蟻集團CEO胡曉明辭去了螞蟻集團CEO一職;2021年末將“花唄”和“借唄”進行品牌隔離,旗下互助平臺“相互寶”也被螞蟻集團關閉;2022年4月與網商銀行進行切割;2022年7月,井賢棟、倪行軍、曾松柏、彭翼捷等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伙人,螞蟻集團與阿里的關聯進一步斬斷。
時針拉到2023年初,現在,螞蟻集團完成了一波股東架構及管理層的重大調整,產業多方人士預測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將加快重新提上日程的步伐。如果螞蟻上市成功,這代表著中國金融科技的傳奇股將誕生。
04.螞蟻征信、金控公司整改仍需時日,或面臨估值縮水
不過,業內人士稱螞蟻集團的IPO或許仍有待時日。根據證監會有關發行規定,科創板和港股主板要求2年及1年內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這意味著螞蟻集團IPO或許要等到一年以后。
同時,螞蟻集團要完成IPO所面臨的整改離完成還有距離。根據中國新聞周刊援引相關專業人士分析,市場普遍認為金控牌照獲取、征信牌照獲取,以及消費金融整改是螞蟻集團整改的三大核心方向。在征信方面,螞蟻集團尚未獲得征信牌照;在金控方面,前兩批公司目前都是大央企和地方國資螞蟻集團未來的金融布局、金融架構是什么樣還有一定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金控牌照的問題可能還要再等等。
此外,螞蟻集團經過兩年后估值可能也會縮水。從2021年開始,包括美國共同基金巨頭富達投資、貝萊德、普徠士均下調了螞蟻集團的估值。有一些悲觀的投資機構如富達投資在2022年5月對螞蟻集團的估值降至700億美元(約合4787億元人民幣),較巔峰期蒸發7成;也有相對樂觀的機構如參與了C輪投資的貝萊德,在2022年3月份對螞蟻集團的估值下調至1510億美元(約合1.03萬億元人民幣)。
而從當下整個大環境來看,2022年12月15日~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與此前的“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已有較大差異。隨著時間推移,以螞蟻集團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相關企業的發展或許會迎來新局面。
05.結語:螞蟻集團整改提速,數字經濟發展或帶來機遇
隨著螞蟻集團在股東結構及治理權完成一波重大整改,其按下暫停鍵的IPO進程或許加快重啟的步伐。創始人馬云和阿里巴巴的角色都有相應調整,股東變動且國企參與進來,這意味著螞蟻集團的決策權將更加分散。本次調整是螞蟻集團整改的實質性一步進展。
2022年12月15日~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平臺經濟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對螞蟻集團等平臺企業來說或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與此同時,重啟IPO可能仍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僅需要符合證監會相關條例的要求,還需要完成獲取征信牌照、創立金控集團等更多方面的整改。金融領域是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秘籍應用地,技術能力越強,對技術的合規監管需要越發審慎。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