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內容綜合自丫丫港股圈《蘋果是否將迎特斯拉般的估值重修?》
(資料圖)
2022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蘋果市值創出歷史新高,盤中一度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史上首家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上市企業;
2023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蘋果市值跌破2萬億美元。自2021年3月8日以來,蘋果的收盤市值還未有過低于2萬億美元。
短短一年,市值抹去1萬億美元(約等于25個小米),最賺錢的蘋果這是怎么了?市場“憂”聲陣陣,蘋果是否也將迎特斯拉般的估值重修?
需求疲軟頻傳,iPhone不香了?
過去一年,蘋果在大部分時間里的表現都優于標普500指數。但最近市場對該公司的需求擔憂加劇,導致股價幾周跌跌不休。2022年12月,蘋果股價累跌12%,創下2019年5月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月。
去年12月上旬,電子零件制造行業領頭羊、蘋果手機關鍵供貨商日本村田制作就曾預計,由于需求疲軟,蘋果公司將在未來幾個月進一步削減iPhone 14系列手機的生產計劃。
雖然外界通常認為蘋果公司的產品需求將是持久的,普遍認為客戶為拿到渴望的蘋果公司產品,會推遲購買或忍受漫長的等待交貨時間,但一些分析師質疑,蘋果公司是否能夠在未來幾個季度內補上前期失去的需求。
在隨后的12月29日,一份TrendForce的報告顯示,自2022年10月以來,富士康在鄭州的生產廠受到影響。因此導致該生產廠的產能利用率尚未提升至70%以上。即便深圳富士康支持生產,但仍不足以緩解目前產能不足的情況。
鑒于這種情況,Trendforce將2022年所有iPhone14 型號的總出貨量預測下調至7810萬部。此前市場預期為8500萬部左右,這相當于下調接近10%的出貨量。據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顯示,同樣下調出貨量至7600萬部,兩邊的預測十分接近。
Trendforce還表示,由于疫情轉向,勞動力正經歷短缺,因此預計2023第一季度iPhone出貨量下調至4700萬部,相應的同比降幅為22%。
另據日媒1月2日報道,蘋果已經通知幾家零部件供應商在今年第一季度減產AirPods、Apple Watch和MacBooks的組件。報道援引一家蘋果供應商的經理說:
蘋果已經提醒我們,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實際上幾乎所有產品線的訂單都在減少,部分原因是需求沒有那么強勁。
這或也預示著,全球消費科技市場的低迷程度要比預期的還高。
“蘋果稅”即將成為過去時?
據Sensor Tower數據,2022年上半年,蘋果App Store的全球消費者支出約437億美元,如果以30%抽成比例計算,上半年蘋果公司僅靠“蘋果稅”就能獲得約131.1億美元收入。
截至2022財年,蘋果包括App Store在內的服務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近兩成,6年上漲5.5個百分點;服務業務毛利潤占比漲得更快,6年提高12.4個百分點,2022財年占比已超3成。
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71.7%,接近產品業務毛利率的兩倍,比公司總體毛利率高出6成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因濫用app store的行為,在法國被罰了100萬歐元。并且蘋果被迫在后年開始,要在歐洲開放蘋果的應用商店,這意味著蘋果想繼續收取30%的蘋果稅,可能就做不到了。
雖然蘋果在歐洲大概只有4%的服務收入和1%的總營收影響,但蘋果服務的利潤率遠比賣硬件要高不少,而歐洲開始開放應用商店,那其他地區也同樣會跟進。據不完全統計,因蘋果App Store涉嫌壟斷,蘋果至少在6個國家被起訴、調查、舉報、立法禁止等。
據了解,目前美國和韓國已在做相關的立法。接下來大概率蘋果為了應對監管,會減少所收的應用費率。
結語
現在市場更擔心的是,需求減退的逆周期消費電子,在遇上經濟衰退來臨時,蘋果目前的估值是否過高?
現在蘋果的市盈率為20.47倍,略高于2019年的16倍PE。最受個人投資者追捧的特斯拉是被需求壓倒了,而股神的心頭好在衰退和需求不及的情況下,能否逆勢走強?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投資人段永平今日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已把伯克希爾和騰訊美股換成蘋果股票。
換了一些伯克希爾B股(Brk/B)到蘋果,已經將手上美股騰訊也換成蘋果,但港股部分還沒動。
他還表示,希望蘋果現在的股價或以下可以持續一年以上,這樣蘋果的回購就會更有效率。段永平回復網友稱,最重要的是認為蘋果能持續賺錢,只要這點是確認的,價格越低越好。蘋果的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決定了大概率蘋果會繼續非常賺錢的。
段永平這波換股操作,正值蘋果市值跌破2萬億美元之際,因此有些網友將段永平此番操作視為其對蘋果股票的抄底。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