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汽車行業遭受供應鏈沖擊時股價依舊堅挺的特斯拉,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自由落體式下跌。截至上周四美股收盤,特斯拉全年股價下跌約70%,總市值從歷史最高點1.3萬億美元縮水至3890億美元,成為了2022年美股表現最差的科技巨頭。
(資料圖)
北京時間1月3日,特斯拉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數據,全球生產超43.9萬輛,交付首次超過40萬輛,達40.5萬輛。2022年全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了131萬輛汽車,同比增長40%,超越比亞迪全年91萬輛純電新車銷量,蟬聯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冠軍。
銷量成績依舊亮眼但股價疲軟,發生什么了?特斯拉持有者們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搜尋答案,近兩周以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個人推特博文下的討論幾乎全以股價為落點。
有人將特斯拉股價下跌的原因歸結為美國利率上升打擊了成長型股票。
上周四馬斯克發推抨擊美聯儲的利率「很瘋狂」,認為美國已經處于通縮狀態,還稱自己認識的一位「非常聰明」的投資者正在「做空標普(美股大盤)」。
也有人認為馬斯克收購推特后投入過多精力,影響了特斯拉的運營。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直接致信特斯拉董事會,質疑馬斯克同時擔任特斯拉和推特兩家公司的CEO會造成汽車行業的不正當競爭,馬斯克可能會更改推特廣告推送機制,讓競爭對手在推特投放的廣告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更別提特斯拉最大個人股東馬斯克為湊夠收購和運營推特的資金,一年內拋售了總價值近400億美元的特斯拉股票。雖然他已經在12月22日美股盤后向投資者承諾,未來兩年內不再拋售特斯拉股票,并稱將尊重網友投票結果,擇日卸任推特CEO。
還有人把做空機構視為罪魁禍首。美國咨詢公司S3數據顯示,特斯拉或將成為2022年利潤最高的賣空交易,S3稱特斯拉做空者有望獲得約170億美元的利潤。
被稱為特斯拉最大空頭的美國投資研究公司GLJ Research負責人Gordon Johnson甚至揚言,2023年特斯拉股價跌幅將高達80%,目標價僅為23美元。多數空頭認為特斯拉歸根結底「只是一家汽車公司」,市場需求正在放緩,特斯拉也不得不面臨需求和利潤率問題。
特斯拉2022全年產量比銷售量多處6萬輛也被市場認為是供大于求的一個信號。
與機構的賣空態度截然相反,特斯拉散戶投資者將特斯拉大跌視為進場的好機會。
追蹤美國散戶交易量的研究機構Vanda Research數據顯示,特斯拉第四季度和12月份散戶凈購買量雙創歷史新高。據韓國證券預托院數據,今年截止12月27日,韓國散戶已凈買入價值28億美元的特斯拉公司股票。
在美東時間12月28日馬斯克喊話特斯拉員工「不要被瘋狂的股市所困擾」、「特斯拉將成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公司」;12月29日,摩根士丹利站臺稱特斯拉暴跌后的投資機會已經出現后,特斯拉美股盤中漲幅一度達10%,報收121.82美元/股,漲8.08%,創五個月來最大收盤漲幅,市值一夜回升約300億美元(超2000億元)。
多空對決,各執一詞。根本問題是,特斯拉此輪大跌究竟是被刻意做空還是基本面發生了變化?
馬斯克轉變政治立場惹眾怒
馬斯克對美國共和黨的公開支持,對美國民主黨的批判,正在激怒民主黨投資人與消費者。
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投票前一天,馬斯克連續發布多條推特強調自己的立場,并建議選民們把票投給共和黨。「分權可以遏制兩黨產生極端惡劣的行為,鑒于總統是民主黨人,我建議國會選舉投票給共和黨。」
馬斯克宣稱自己在今年之前是一名支持民主黨的獨立黨派人士,特斯拉第一座工廠和前總部便設民主黨大本營之一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但從美國總統拜登上臺以來,馬斯克的政治立場開始逐漸發生轉變。
拜登自稱是汽車與工會的支持者,他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對美國達成經濟和氣候目標至關重要,他在多次公開活動及演講中贊揚通用和福特汽車在電動化轉型方面的貢獻,卻對特斯拉閉口不提。根報道,拜登反感特斯拉是因為他自己是工會的擁躉者,但馬斯克對工會懷有敵意,他的公司里不設工會。
拜登的態度惹怒了馬斯克,他從去年8月開始多次明嘲暗諷拜登政府,稱拜登政府「似乎被工會控制了」,將拜登比作「又蠢又壞的小丑」。去年12月,馬斯克因不滿加州政府在疫情期間對特斯拉做出的停工命令,將政府告上法庭,隨后便出售了位于加州的所有房產并將特斯拉總部搬到了美國共和黨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
至此,馬斯克雖然拜登政府惡語相向但并沒有對民主黨這一執政黨造成威脅。直到4月14日,馬斯克提出以每股54.2美元價格收購美國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推特(Twitter),該事件引起了民主黨的重視,也引發了一次特斯拉股價的斷崖式暴跌。4月份平均股價較1月下跌了近40%。
從2020年開始,關于推特的「政治干預」指責不斷。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指責推特干預美國總統大選,到站隊阿富汗內戰,再到俄烏沖突期間暫停俄羅斯廣告推送等,推特已無法擺脫其政治屬性。
4月23日,美國商業內幕曝光了馬斯克指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做空特斯拉股票的聊天截圖,馬斯克質問他是否砸了5億美元做空特斯拉,比爾·蓋茨承認后,馬斯克拒絕與他在慈善或氣候變化倡議方面合作。報道發布后,馬斯克迅速在推特上證實了聊天截圖的真實性,并稱不是自己主動泄露出去的,隨即又發了一條暗諷蓋茨「不是男人」的推特。
有媒體報道,比爾·蓋茨斥巨資阻止馬斯克收購推特,「在26個反馬斯克組織中,有11個獲得了比爾·蓋茨的資金支持。」據FFO分析,蓋茨共支付了102筆現金,總計4.57億美元。之后有報道透露「反馬斯克」背后的組織屬于民主黨捐贈者及其家庭基金會、工會和歐洲國家的政府。
馬斯克5月發布推文,第一次明確立場:「過去我投票給民主黨,因為他們政黨中大部分是善良的人。但他們現在已經充滿分裂和仇恨,所以我不能再支持他們,我會投票給共和黨。」
雖然特斯拉一直是美股爭議較大的公司,沽空比例占流通盤的近20%,但近日有報道稱特斯拉的沽空陣營激增,云集眾多華爾街對沖基金大佬,包括綠光資本創始人大衛·愛因霍恩(David Einhorn)、斯坦菲爾資本管理合伙人馬克·斯皮格爾(Mark spiegel)、摩根凱瑞資本管理創始人馬克·尤斯科(Mark Yusko)等。
美國咨詢公司S3數據顯示,自今年8月以來,特斯拉空頭頭寸增加至8180萬股,價值約113億美元,約占特斯拉已發行股票的3%。
除了精英階層,馬斯克的言行也得罪了支持民主黨的消費者。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既是民主黨的大本營之一,也是特斯拉在美的主要市場,據Experian數據,特斯拉去年在加州的銷量占全美銷量的40%。但今年1-9月,特斯拉在加州電動車市場份額創2018年以來最低水平,僅為73%。2021年和2020年該份額分別為75%、79%。
加利福尼亞州汽車咨詢公司Auto Pacific調查顯示,加州消費者購買特斯拉的意愿也在下降。知名特斯拉分析師Troy Teslike發推稱,如果政治爭議持續下去,特斯拉2023年在美國的銷量將受到負面影響,今年四季度特斯拉在美國開啟價格戰一事,已經證明特斯拉銷量開始受到政治爭議的負面影響。
未能完成全年銷量目標
拋開立場問題,市場對特斯拉最大的擔憂莫過于需求疲軟,高增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從2019年到2021年,縱然汽車行業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供應鏈及需求受到了一定沖擊,但特斯拉每年仍保持著超50%的同比增長速度,2021年同比增長甚至高達87.2%。三年全球銷量分別為36.78萬輛、45.8萬輛、93.62萬輛。
按照50%的增速,馬斯克在今年年初定下來全球年銷150萬輛的目標,但今年未能完成這一目標,同比增速僅達約30%。
特斯拉中國銷量從今年二季度開始被比亞迪甩在身后,今年三季度特斯拉中國銷量僅為比亞迪國內純電動車銷量的一半。彭博更是在12月5日爆料,由于國內市場需求不達預期,特斯拉中國將減產Model Y車型,降幅環比達20%。此后特斯拉上海工廠因維修保養停產一周的消息加劇了擔憂。
一位特斯拉新車主告訴《深網》,目前北京特斯拉部分門店可以直接提現車。
根據特斯拉分析師Troy Teslike的數據,與2020年一季度相比,特斯拉在中國、歐洲及美國的純電新車市場所占的市場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的最多,由2020年一季度的26.4%下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8.4%。
特斯拉空頭Jim Chanos認為,盡管馬斯克將特斯拉定位為科技創新公司,但特斯拉仍然是一家汽車公司,并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會有的問題。比如「豪車市場越來越難維持利潤率」,在他看來這會給特斯拉帶來很大的挑戰。
「全球豪華車市場每年約能賣出400萬輛,如果明年特斯拉能達到目標,將占據全球豪華車市場的50%。」Jim Chanos稱特斯拉最大的問題還是需求減弱、銷量增長放緩。
Gordon Johnson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特斯拉的市盈率過高,約為40倍,而福特、通用和豐田的市盈率只有5倍、6倍、10倍。
豪華市場空間有限,但從特斯拉單車利潤來看,仍有降價空間。根據興業證券估算,比亞迪2022年第三季度單車盈利近1萬元,相較之下特斯拉單車利潤為比亞迪的近7倍。
此外,特斯拉還在持續研發比Model 3更便宜的電動車,官方售價或將低至2.5萬美元(約17.5萬元),這將為特斯拉開拓新的增量市場。
摩根士丹利汽車首席分析師Adam Jonas雖然將特斯拉目標價從350美元下調至330美元,但仍看好特斯拉,理由是特斯拉可能會繼續降價。他曾在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中稱特斯拉在處理供應鏈問題上比競爭對手領先5到10年。高盛也認為,如果特斯拉能在接下來幾個季度中撬動需求,利用美國《降低通脹法案》的補貼實現增長,那么,特斯拉股價將回到300美元。
「我們擁有地球上最令人興奮的產品組合」,即便今年特斯拉市值一路蒸發,但馬斯克仍相信特斯拉的潛在價值「超過蘋果和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總和。」而達到這一目標前,他仍需要解決收購推特帶來的麻煩,以及繼續在2023年用銷量成績證明特斯拉的潛力。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