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當地時間11月8日,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投票正式開始。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截至北京時間11月10日早7:00,參議院方面,在本次中期選舉改選的35個參議員席位中,民主黨已取得12席,共和黨已取得20席;眾議院方面,在本次中期選舉改選的435個眾議員席位中,民主黨已取得183席,共和黨已取得206席。
(相關資料圖)
點評:
參議院方面,民主黨拿下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州,但當前選情依然膠著,參議院歸屬或需靜待12月6日佐治亞州終選結果。眾議院方面,共和黨距拿下多數席位僅一步之遙,已無懸念。
(一)眾議院方面,已基本無懸念。
截至北京時間11月10日早7:00,在本次中期選舉改選的435個眾議員席位中,民主黨已取得183席,共和黨已取得206席,共和黨距贏得眾議院所需的218個席位,僅有12個席位的差距。
(二)參議院方面,雙方選情膠著,還需要等待搖擺州結果,或需數日。
內華達州與亞利桑那州開票放緩,或需數日方能決出勝負。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統計,截至北京時間11月10日早7:00,內華達州開票進度為77.0%,共和黨候選人Laxalt暫時領先2.7個百分點;亞利桑那州開票進度為66.9%,民主黨候選人Kelly暫時領先4.6個百分點。
在另一關鍵搖擺州佐治亞州,民主黨候選人Warnock以0.9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領先共和黨候選人Walker,但由于兩黨候選人支持率均未過半數,根據佐治亞州的選舉規定和日程安排,兩黨候選人需在當地時間12月6日進行最終決選。
假如共和黨人能夠同時拿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則基本已奠定全面翻盤的大勝局(相當于拿下51席);而如果共和黨人丟掉亞利桑那州、只能拿下內華達州(相當于拿下50席),那么參議院結果就必須要等待12月6日佐治亞州決選。
無論共和黨拿下眾議院,還是拿下參眾兩院,兩黨都將繼續圍繞經濟、通脹、能源等議題展開爭奪,但兩種情形下,拜登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施政手段將有明顯差異。
若共和黨僅拿下眾議院一院,則意味著兩黨將繼續圍繞國會立法展開爭奪,當前「斗而不破」的態勢或將延續。在此情形下,雖然拜登政府難以在減稅、醫保、教育、新能源等領域符合民主黨利益,且在兩黨分歧較大的領域推出增量政策,但仍有與共和黨「討價還價」的余地,以維持現有政策不變。
若共和黨同時拿下參眾兩院,則「兩院之爭」將演變為「府院之爭」。面對共和黨所掌控國會的全面阻撓,民主黨若想為2024年大選造勢,挽回中期選舉頹勢,拜登政府就必須依賴于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s)、公告(Proclamations)和其他工具,如總統備忘錄(Presidential memoranda)等來推出增量政策,穩固選舉基本盤,但無論是政策力度還是政策合法性,都將受到來自共和黨的有力挑戰。
內政方面,共和黨重掌眾議院,將掣肘拜登政府財政支出,加大美國經濟在2023 年「硬著陸」風險。
若共和黨重掌眾議院,則或以即將到期的政府「債務上限」為籌碼,進一步裹挾民主黨推進限制移民、限制政府支出等政策,同時也將大力阻撓民主黨以行政命令為手段,繞過國會立法程序的嘗試。
對此,若民主黨守住參議院,與共和黨形成對峙,則仍有一定回旋余地;若民主黨失去參眾兩院,則民主黨人已經推進的《削減通脹法案》等財政擴張法案,以及正以行政命令形式推進的學貸計劃,都存在被撤回或被阻撓的風險。兩黨對于財政支出端的爭論和割裂,將給2023年美國個人消費和經濟前景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硬著陸」風險。
外交方面,兩黨在對華鷹派上意見一致,分歧在于對烏援助,聯合盟友將成為拜登政府的主要手段。
在共和黨掌握眾議院或參眾兩院的前提下,出于為2024年總統大選造勢的目的,預計拜登政府將在外交政策方面持續發力,以挽回內政推行不力的頹勢。從具體手段上看,以聯合盟友的方式推進對外政策,充分發揮總統對外交事務的影響力,是拜登政府繞過國會掣肘,博取選舉利益的最優解。
從發力方向上看,無論中期選舉選情如何,兩黨在對華鷹派上都有一致共識,只是在關心的問題和利益訴求點上存在分歧。若雙方對峙國會,預計拜登政府將以靈活鷹派的姿態,在貿易和科技上繼續打出圍堵中國制造的組合拳。若共和黨全面返回國會,則重返特朗普時代「全面脫鉤」的風險將相應加大。同時,也需要警惕兩黨競相推出對華強硬政策,導致中美局勢螺旋上升的風險。
俄烏局勢方面,中期選舉后,基于共和黨「美國優先」的政治立場和日趨增大的國內經濟壓力,拜登政府以法案的形式加大對烏援助力度的難度將相應上升,直接對烏援助的強度或將邊際減弱,但拜登政府仍可能通過裹挾盟友、加大制裁力度等方式,繼續提供對烏支持。
風險提示
俄烏危機在四季度進一步升級,帶來地緣政治風險動蕩。美國通脹回落速度慢于預期,導致美聯儲加速加息。
編輯/iri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