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全球市場呈現風險「多點頻發」態勢。如何識別并捕捉這些風險點、并理解傳染路徑成為一個現實和迫切需要。否則,孤立的追蹤就如同「打地鼠」一樣,只能疲于應付。
一、大背景:全球「便宜錢」減少,尤其是離岸美元流動性
種種「亂象」的一個大環境是全球「便宜錢」減少甚至消失,既有融資利率快速抬升,也受量上收縮影響。
更突出的是結構上的分化,如離岸「美元荒」更為明顯。美聯儲政策退坡對緩和「美元荒」固然有用、但卻非根本解決之道,例如2019年。
美國的問題在通脹,全球的問題在美元。往前看,全球便宜錢減少的局面可能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二、誰受損誰受益?風險在哪里?「便宜錢」消失下的灰犀牛
增長情況(產生現金流能力)和資產質量(債務壓力)就是我們區分核心和邊緣資產、乃至摸排風險點的最主要依據。邊緣資產中,資產質量壓力更大且對利率抬升更敏感的資產便是最可能出現壓力的灰犀牛,典型的如美國高收益債(對應企業杠桿)、日債日元、意大利國債和一些邊緣新興市場(對應政府杠桿)、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房產(對應居民杠桿)等。
三、流動性沖擊vs. 債務危機?以瑞信、英國養老金為例
英國養老金目前看還更多是流動性沖擊而非完全償付或債務危機。流動性沖擊的發生有一定偶發性、發生后央行也必然會介入、及時介入大概率就會有用,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破壞就不至于很大。與流動性沖擊不同,債務危機的影響更大。僅靠貨幣政策就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政府介入進行債務重組,才能最終解決。
四、潛在出路?美聯儲政策退坡、或全球新的增長點出現
可能的解決方法與出路有兩種選擇。上策:全球新增長點出現,增長化解通脹、緊縮和債務壓力。
中策:美聯儲政策退坡,美債利率下行,進而部分緩解流動性收緊的壓力。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