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綜合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美國《政客》等報道,歐洲預計最早將于12月迎不同尋常的極寒天氣,且「很可能成為20年來最冷冬季之一。」
國內方面,14日一大早,「冷冬還是暖冬」「中國高領毛衣火到歐洲」就直接登上微博熱搜榜前5。
據澎湃新聞報道,某中國外貿商稱,僅在最近30天,高領毛衣搜索量就漲了13倍,歐洲市場銷售數據可觀。而此前「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買爆熱泵、電暖器等也曾沖上熱搜。
(資料圖片)
事實上,此前國內多家券商也曾表達過冷冬的觀點。
招商證券指出,從統計學的角度,炎夏之后,緊隨出現冷冬,這種規律近年來的關聯度正在上升。天風證券也表示,今年全球可能再次迎來冷冬。
或與拉尼娜有關
此前英國《自然》雜志也稱,氣象學家已連續第三年預測拉尼娜現象,即2022年有可能會出現繼2020-2021年「雙峰型拉尼娜」后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
央視新聞11日報道,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也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會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
拉尼娜主要是指一種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現象,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資料顯示,2000年后,北半球冬季共發生過6次拉尼娜氣候,它會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一定程度影響。
從歷史數據來看,CBOT大豆價格在6次拉尼娜冬季中有5次發生上漲,CBOT小麥價格有6次發生上漲,平均價格上漲16.3%。
另外,過去6次拉尼娜期間,布倫特原油和取暖油期貨價格分別平均上漲19.3%和16.1%,顯著高于近20年同期平均水平。工業品方面,在拉尼娜年份中,標普工業品指數平均上漲9.7%,小幅超出近20年4.5%的均值位置。
冷冬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據華泰證券研報,冷冬的主要影響體現在:
第一,對生產端的影響,妨礙戶外作業,農業和建筑業的生產活動相對易受影響。
具體而言,冷冬對林/牧/漁業影響偏負面,糧食作物所受沖擊弱于經濟作物;低溫雨雪負面影響建筑施工,冷冬尤甚,歷史上冷冬年的一季度建筑業GDP增速環比大幅下滑、螺紋鋼出現超季節性累庫。
第二,對需求端的影響,取暖需求線索。
冷冬對于需求端的影響源于取暖需求盛于常年,可能會超預期拉動下游的紡織服裝和家用電器、中游的電力設備、上游的煤炭天然氣等行業需求。
第三,對通脹的影響,漲價有局限且偏短期。
冷冬易造成個別物價上漲,但不影響總供給或總需求的趨勢變化,對通脹影響有局限且偏短期。
冷冬環境下,蔬菜水果易受供給擾動,漲價幅度與冷冬程度有相關,而糧食和牲畜所受影響不明顯。非食品方面,紡織服裝易受需求拉動漲價,可能發生上下游螺旋漲價風險。冷冬還易因火電需求驟增而加劇煤炭供求平衡壓力,動力煤價彈性較大但上漲持續性可能較短。
海外取暖需求高增
如上文所說,據澎湃新聞報道,僅在最近30天,高領毛衣搜索量就漲了13倍,歐洲市場銷售數據可觀。
電熱毯方面,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月度數量為18.9萬,7.3萬、6.1萬條,4月至6月分別為15.4萬、22.2萬、52.1萬,而7月直接迅速增至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
熱泵方面,此前據某家電企業中央空調海外市場總監表示,其公司上半年出口同比增幅達200%,實際形成收入達200%,手里的訂單量是10倍。
而熱泵除歐洲外,美國需求也有增長空間。
安信證券指出,我國2021年對歐洲及北美洲出口占比分別為72.9%和5.7%,出口結構與歐美市場空間占比并不匹配,此前美國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法案中涉及熱泵補貼返現的政策資金約為45億美元,普通消費者購置熱泵可獲得最高約8000美元的補貼返現,遠高于此前部分州政府或組織1000美元以下的補貼返現額度。
安信證券指出,熱泵的需求增速主要取決于其購置成本的相對水平,能源價格波動僅是間接原因,2021年歐洲市場爆發便主要由補貼推動,此次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補貼金額大幅降低美國居民購置熱泵的成本,其認為美國市場需求也將在短時間內駛入快車道。
還可能涉及哪些行業?
1、儲能。
傳統能源供應緊張&電力供需不平衡帶來的持續性高電價與電力緊張,將推動庭用電逐步轉向太陽能,戶用光伏與儲能系統經濟性進一步提升,歐洲戶儲市場持續放量可期。
華福證券認為,今年是歐洲地區戶儲爆發增長的元年,年底戶儲有效滲透率依舊在小個位數,年裝機需求存在持續上升空間,且市場普遍認識明年歐洲市場的爆發性需求確定性,預計歐洲戶儲高景氣有望維持至少3-5年。
2、LNG。
中泰證券指出,歐洲能源危機,警惕滯漲下需求萎縮以及歐洲制造業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交付能力下降,挖掘中國高端裝備進口替代機遇。可以關注:1)天然氣裝備:LNG接收站/氣化廠裝備(卸料臂、壓縮機、儲罐和LNG槽車)、LNG船舶、LNG罐箱。2)歐洲制造業或加速尋求產能轉移方案,中國有望憑借其成本及供應鏈優勢承接較大部分的產業鏈轉移。SKF、達諾巴特、大眾、巴斯夫等制造業企業在中國擴產,相關領域裝備制造技術有望進步。
3、化工品——產能+成本優勢。
歐洲電價飆升,部分化工品生產成本飆升,產能受限,國內化工企業擁有產能+成本優勢。
據華福證券統計,農用化工的氮肥、磷肥、鉀肥,化學原料的鈦白粉、無機鹽、純堿、氯堿、輪胎,以及化學纖維的氨綸和碳纖維等行業的成本優勢最為明顯。
國金證券表示,可關注歐洲產能占比較高的品種,歐洲維生素A、氯化鉀、維生素E、甲酸、MDI、TDI、蛋氨酸、環氧丙烷等化工品產量的全球占比已達到50%、43%、36%、34%、28%、27%、27%和26%。
其它新舊能源比如、風光;有色金屬比如鋁鋅等。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