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焦慮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著急」-急著想要達成目標。
可是,越是急著達成目標,目標往往越難實現;越著急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焦慮。
(資料圖片)
于是就形成了焦慮的習慣-每周總有那么一兩天是在焦慮中度過的。
怎么辦呢?
答案就是:做個「長期主義者」。
在說到底什么是「長期主義者」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與之相對的「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
三種典型的「短線思維者」
有三種非常典型的「短線思維者」,分別是:機會主義者、速成主義者以及猶豫的人。
1、機會主義者
什么樣的人是「機會主義者」?
它說的是那些一看到市場上的某個發財機會,就想大撈一筆、撈完就走的人。他們想要的是跳過「播種、施肥、澆水」的過程,直接就能收獲花朵與果實的人生;或者說,他們想要的是快速的,不必花費力氣就能實現的「財富自由」。
我周圍就有這樣的「機會主義者」,不論什么「風」來了,他都要摻和一下。房價上漲時,他買房子,比特幣上漲時,他買比特幣,P2P火爆時,他買P2P。但不論哪一種投資方式,他其實從未真正搞懂過。
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沒實現想要獲得的財富。
2、速成主義者
坦白的說,很多年前的我就是一個典型的速成主義者,總是想要更快實現升職加薪的目標,讓家人過上我所期待的生活。那時的我,總是心急火燎,卻忘記了真正應該關注的事。
太想成功,是因為沒有想過其實一生是足夠長的,所以路應該一步一步的走,饅頭應該一口一口的吃。如果想要幾步走完馬拉松,或是一口吃個胖子,必然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是極為嚴重的挫折。
后來回首,自然早已明白其中緣由-沒有長期主義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會急功近利,總是處于焦慮之中。
3、猶豫的人
什么是「猶豫的人」?
這類人其實有點像:想要上船前往某處,但又擔心船可能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于是就一腳踩在船上,一腳踩在碼頭的地上,一直「湊活著」、「等待著」、「不確定活著」的人。
這類人既無法徹底放棄想要到達的地方,又無法下定決心走上船去,于是就這么一直猶豫著。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的未來都不具有100%的確定性。所有未來只有在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變成「現在」的時候,才有100%的確定性。
既然不存在,那就只有一個方法去實現-那就是創造。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絕非易事,很多人正是因為把它想得太過簡單,沒有抱持「長期主義」的信念,認為它應該立刻出現,所以在「想要實現未來」與「無法立刻實現」之間最終走向了曠日持久的「猶豫」。
以上三種就是最為普遍的「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而不論哪一種,都會給我們帶來人生成就的阻礙,以及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
典型的長期主義者
在說如何成為「長期主義者」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非常典型的長期主義者,以及長期主義究竟為他們帶來了什么?
1、金錢投資的長期主義
據說,有一次Airbnb的CEO布萊恩·切斯基和亞馬遜的CEO貝佐斯坐下來聊天,兩個人談到了他們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于是,切斯基問貝佐斯:「你覺得巴菲特給過你的最好建議是什么?」
貝佐斯說:「有一次我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么大家不直接復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有種腦袋被擊中的感覺。
的確,當我們在給自己的投資設立期限時,有誰不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個當天收益的具體數值,又有誰不是希望在自己30、40歲時就已賺到了足夠多的錢?
但其實,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資產也是在他50歲后賺到的。
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價格并不是線性上漲的,而是在跌跌撞撞、起起落落后才上漲到今天的價格的,其間也曾有超過99%跌幅的時候。
從上市到現在一共22年,而股價的極速上漲其實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的事。試問,就算當初你在1997年買進了它的股票,你真會一直握住它從此不賣嗎?
相信99.99%的答案都是「做不到」,我也一樣。所以,99.99%的人,即使知道了「巴菲特」的致富秘密,也不可能成為「巴菲特」。
這就是「長期主義」對于投資理財的重大意義。
如何做?
1、清晰的認知
認識兩點:
第一,知道你的目標是無法一蹴而就達成的。
第二,知道你的目標終究能夠被達成。
通過第一個認知,你能做到不再「著急」、避免「焦慮」,因此也就避免了因為每天情緒起伏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和注意力流失。
通過第二個認知,你能做到堅定的前行,保持持之以恒的決心與勇氣。
2、堅定的信念
在有了清晰的認知后,就是保持堅定的信念-對以上兩點認知的堅定信念。你需要非常相信你的目標是可以達成的,同時相信它的實現需要你付出足夠長時間的努力。
3、根據原則嚴格執行
「執行」看起來是最容易的一步,只要去做就好了,但其實恰恰相反。
就像很多好公司的股票一樣,就算你在它價格很低的時候就買了,在周圍人都悉數賣出、主流媒體看空股市的時候,你還能堅持不賣嗎?
當周圍人都在買房買車,買第二套房、換第二輛車的時候,你還能堅守自己制定的「自我成長」原則,每年將很多時間和金錢放在自我成長上,堅定的成長與學習長達五年之久嗎?
當這三個問題問出的時候,相信99.99%的人都在搖頭。
所以,只有在經歷了「執行」這一步的考驗后,你才可能真正化繭成蝶。
布局思維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布局。善于布局的人,會站在未來,對現在作出預判,然后再做安排。他們也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做部署。
所以,當他們在做一件事兒的時候,會比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更為輕松。
遇到問題時,他們只需做局部的調整,整體的大方向不會改變,而他們的目標往往也更容易實現。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真正的高手,都有超強的布局思維。
借勢思維
對世界保持敏感,懂得順勢而為。
一個人想要成功,不能蒙著眼往前走,站在時代的風口上,才能飛得更高。
就是對「借勢思維」的深刻理解。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卻又處處蘊含機遇。
一批人倒下,必然會有一批人站起來。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學會仰望星空。
一個優秀的人,不僅要懂得自我提升,更要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
通過借力,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和整合,還能收獲長期回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懂得揚長避短、打破自我限制的人。
在這個合作共贏的時代里,學會借力、互相借力,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亮點思維
亮點思維:混沌中尋找亮點,并通過亮點擁抱光明。
1990年,有個叫杰里·斯特寧的人被國際慈善組織派到越南去解決越南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要求半年內做出成績。
斯特寧到了越南后才發現,當時越南非常落后,連最基本的飲用水都供應不足,就更別提衛生條件和教育了。
所以有人建議斯特寧寫份調查報告就行了,經濟問題沒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不可能解決。
斯特寧這時候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越南農村就算再苦再窮,也不至于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找不到吧?
他把那些家里很窮但身體非常健康的孩子找了出來,詢問他們的媽媽平時喂養孩子的方法。
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健康孩子的媽媽喂養小孩的方法,確實跟其他媽媽有所不同,主要有三點不同。
第一,其他孩子每天都是跟大人一起吃兩頓飯,而這些孩子每天吃四頓飯。
第二,這些孩子的媽媽會主動喂孩子吃飯,而其他家庭都是隨孩子的性子,讓孩子自己吃。
第三,這些媽媽會把一些小蝦、小螃蟹、特別是紅薯葉子搗碎了,拌在米飯里給孩子吃。這些東西在越南很常見,但其他家長普遍認為紅薯葉子是一種低等食物,所以不給孩子吃。
找到了方法就好辦了,接下來就是推廣這些方法,斯特寧請這些健康孩子的媽媽現身說法,然后組織媽媽們一起做飯。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幾招,卻創造了奇跡,幫助了越南幾百萬的民眾。
6個月后,這個項目大獲成功,當地65%的孩子營養不良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并持續了下去。
當表象解釋不了原因,就需要思考它的本質。
面對同樣的事實,換個視角,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也就有了不同的選擇,當無數選擇疊加交織在一起,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所有的東西都是資源,都是機會。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
遇事最有境界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反直覺的,是慣性思維的對立面。
但往往反直覺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所以要不停地問,表象之下到底隱藏著什么,它有什么可圈可點的地方。
擁有亮點思維的人,看到表象之下,還隱藏著亮點。
一切問題,都會變成機遇。
最后的話
相信有一天,你能修煉到「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巋然不動」的境界,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心情牽絆,只是堅定的看著自己的目標,走好自己想要的每一步。
那么剩下的,就請安心的交給時間。
編輯/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