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認為,與歷史相比,美聯儲此前一再拖延加息縮表的進度可能會使得美國未來面臨經濟走弱+流動性收緊的尷尬境地,而對加息和縮表速度的把握則需要美聯儲在「長痛」和「短痛」之間不斷權衡。
從股價調整的幅度來判斷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影響是否充分反映,會由于價值錨的缺失而難以形成一致共識,從而增量資金大舉入場的基礎不夠牢固。目前是美聯儲加息+縮表的預期發酵階段,后續需關注實質性作用階段。
通過復盤歷次美聯儲加息期間納斯達克指數(以下簡稱「納指」)的表現,興業證券發現在美聯儲加息周期的前期,在長端利率抬升的預期下,以遠期現金流貼現為主的納指下跌,即首先是加息的預期反映在股價中,在加息周期的中后期,由于經濟動能走弱,納指會有更大幅度的調整,即對未來企業盈利的擔憂會體現在股價之中。
1993年以來美國一共經歷了4輪加息周期,距離本次最近的是2015-2018的加息周期。歷史規律的角度來看:
1)加息后期,美國經濟會出現明顯下行壓力,從PMI 新訂單來看,表現為跌破50或52,這也是加息后期,美股會有較大幅度調整的原因;
2)整個加息期間,10年期美債名義和實際利率都處于趨勢性上升通道中;
3)如果前期預期充分,加息落地會帶來利率階段性下降,如2015年,但到后期,利率可能再度上升。
回歸到本次美聯儲的加息周期,與歷史相比,美聯儲此前一再拖延加息縮表的進度可能會使得美國未來面臨經濟走弱+流動性收緊的尷尬境地,而對加息和縮表速度的把握則需要美聯儲在「長痛」和「短痛」之間不斷權衡。但無論權衡的結果如何,實質性收緊的號角總要吹響,未來以遠期現金流貼現為主的資產可能進入負「重」前行階段。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