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整投資組合之前,無論周圍情況如何,都要先考慮自己的需求和目標。
在面對地緣政治沖突、通脹和利率上升以及股市動蕩等問題時,投資者自然會出現一些不確定的情緒。有些人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在投資時做一些和過去幾年市場穩步上漲時不一樣的事情。
如果投資者能對自己掌控之外的力量做出反應,最終可能會平安無事,但也可能會犯錯。富國銀行財富與投資管理公司(Wells Fargo Wealth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咨詢和規劃主管邁克爾·利爾施(Michael Liersch)認為,為了避免出現后一種情況,投資者在對投資組合做出任何改變之前,無論周圍情況如何,都要先考慮自己需求和目標。
如果確實有必要調整投資組合,則應該在一個整體計劃內循序漸進地進行。利爾施說,這樣做「能讓投資者更好地適應。」
《巴倫周刊》近日與利爾施討論了投資者在面臨不確定性時的常見行為,以及如何避免會讓自己犯錯的行為。
01 控制自己的情緒
投資者把自己的感受與如何處理財務生活聯系起來是可以理解的。利爾施說:「這其中的情感成分是人類的天性。」不過他指出,為了避免災難,投資者應該問問自己是在憑直覺行事,還是根據事實行事。
他建議投資者與「合作者」合作——無論是財務顧問還是合作伙伴——確保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出于正確的理由,在正確的背景下進行的。
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一個關鍵部分是確定自己需要維持理想生活方式的現金水平,或獲得現金的途徑。這涉及到每月或每年的支出,以及需要多少心理水平的現金才能讓人感到舒適。
投資者還需要考慮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維持生計,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可以上調或下調。
利爾施說:「這并不一定與金錢有關,而是與維持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東西有關。」
02 不要隨大流
根據情緒做決策往往會導致人們隨大流,問題在于,這樣行為都是在事實已經發生之后做出的。如果股市下跌是因為所有人都在拋售股票,那么加入拋售的投資者很可能只能鎖定損失。在股市上漲時隨大流的投資者面臨的風險則是出價過高。
利爾施稱,投資者可以退一步捫心自問:「我是隨波逐流還是在思考自己的生活?」這一點很重要。這時「合作者」可以介入并說:「從你想要實現的目標的來看,這真的是你應該做的嗎?」這些問題可以提醒投資者自己到底想用自己的錢做什么。
比如說,與打算在10年內退休的人相比,想在明年內買房的投資者應該更加謹慎。
利爾施說:「投資者需要制定一個有系統的計劃,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錢維持短期內的生活,是否有足夠的投資來確保有足夠的錢度過余生,從這些時間范圍角度看問題非常重要。」
03 避免「損失厭惡」造成的非理性行為
2002年,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與已故以色列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合作研究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概念,即人們更愿意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同等的收益。
利爾施說:「很多時候,人們寧愿把錢藏在床墊下,也不愿讓自己暴露在潛在的損失中。」
同樣,人們傾向于避免風險。利爾施稱,另一項研究發現,投資者會在賣出虧損的股票之前賣出盈利的股票。他說:「當人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面臨風險和潛在損失時,他們會感到擔憂。」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了解自己投資的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調整。
利爾施說:「重要的是要意識到時間范圍是什么?長期和短期內我需要多少錢?在考慮到這些問題后,我該如何專注于自己的具體目標?」
在不確定時期,投資者往往要么過于自信,要么過于缺乏自信,這兩者都可能帶來麻煩。
為了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投資者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了解自己到底持有哪些東西,然后就有可能做出基于事實的決策。
利爾施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投資者應該擁有能夠預測最好和最壞情境的軟件。」比如說,如果達到一定數額的資金就可以輕松退休的概率是85%,那么投資者就有足夠的信心堅持現有的投資策略。
編輯/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