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市場有什么是可以被預測的,那么就是周期將永遠存在,在股市的瘋狂和股價高漲之后,嚴重的蕭條和慘淡的股價通常就會接踵而至,對單邊行情做線性的外推臆測,往往是投資中最危險的舉動。
1、輕信盲從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投資一只指數基金,也就是投資了一個上市公司的集合。投資者只要穿越周期,忽略波動,就可以分享這個組合的平均收益。
這是一群在經濟體中的優勝者,他們的平均收益超過名義GDP是合乎情理的。投資者只要能想通這一點,做出一個簡單的選擇,不需要高超的智商和額外的努力,就能讓復利滾動起來。
長期下來還虧錢?絕無可能。這個簡單的結論,是一個邏輯嚴密的事實,經得起推敲,回顧歷史,也站得住腳。
因為大部分投資者在大多數時候,都沒有認真研究股市,他們通常置身于股市之外,直到被股市的火熱吸引。他們往往急著上路,盡管對公司選擇、價值評估、如何應對市場波動這些投資理念知之甚少。
此時的股市(作為上市公司全部資產的集合)已經難言便宜,甚至已經高估,投資者開局不利,但無知者無畏。
在幾次小心翼翼地嘗試之后,投資者開始盲目追漲殺跌,對他們聽到的信息不仔細辨別。到了行情后期,研究公司基本面更顯多余,能漲的就是好股票,投資者一步步將自己推向險境。
無限風光在險峰,投資者開始慶幸沒有聽從老股民的建議,因為他們自己的投資戰績清晰地表明,自己就是那個被工作耽誤的投資天才。雖然進進出出,收益率跟不上指數,但收益相當可觀,幾乎要超過幾年工資了,他們想象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
于是投資者在股市越貴的時候,投入越多的資金,鎖定越多的籌碼,欲壑難填,九頭牛也拉不回,先前的賬面盈利相對于幾次投入的本金,已經微不足道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袒露在了鐵軌上。
市場不經意的一個回調,質地不佳的公司,跌幅遠遠超過大盤,頃刻間市場沒收了賬面暫記的所有利潤,擊穿了投資者的財務安全墊和心理防線。圖窮匕見,本金開始失血,股市的兇險方露端倪。
輕信盲從的投資者,最終很可能成為股市中的失敗者。
他們如夢方醒,才體會到股市起落間的開心和難過并不是真實的感情流露,只是一種亢奮和沮喪的生理化學反應,他們的反應也只是隨波逐流,并不是理性的行為。
嗚呼哀哉,最終損失的豈止是財富,還有時間、生活、職業機遇、親情、友誼,最重要的是對人生的信念,很多人因此一蹶不振。
2、預測沖動
試圖脫離「買股票=買公司」的地心引力,渴望快錢是危險的,因為投資者必須就股票的短期價格走勢進行預測。而股價其實是所有參與者當下行為對沖后的綜合結果,股價波動本身并沒有意義。
短期股價的日常波動與基本面變化關聯度不高,有些波動甚至還來源于作弊的對手營造的假象。
無論對天氣、選舉、經濟,還是對股市,人類都不是預測方面的專家。人們熱衷于預測,除了本能的驅使之外,還與固有的心理偏誤有關。人們會記得自己投機成功、買入即大漲的案例,而忽略投機失敗的案例。
人們會記得某個大V準確預測股市行情的事跡,而忘記其更多次的預測失準。
加上現代媒體的選擇性報道,人們要掌握完整的數據源已不容易,更別說是嚴謹的信息處理和推理過程了。
價值投資者除了努力關注完整的現實、嚴謹地形成和修正觀點之外,最重要的保護自己的手段就是在投資中不要加入預測,保持不可知論。
我們只需忽略不知所云的噪音,埋頭做好研究和估值工作,然后等著市場的波動,等著市場把我們想擁有的公司股權帶入我們的射程范圍。
如果市場有什么是可以被預測的,那么就是周期將永遠存在,在股市的瘋狂和股價高漲之后,嚴重的蕭條和慘淡的股價通常就會接踵而至,對單邊行情做線性的外推臆測,往往是投資中最危險的舉動。
3、杠桿誘惑
杠桿是債務的一個代名詞,可以和嫉妒組成致命的混合體。投資者在過度自信的情境下縱容自己使用杠桿,而基金和投行喜歡高杠桿是因為不對稱的激勵制度。
如果賭贏了,投資經理就能夠獲得高額獎金。如果賭輸了,他們會將這一切歸咎于市場,反正是投資者買單。
這種非對稱激勵慫恿參與者不斷地加杠桿,在命運逆轉之前,雷曼兄弟確實用30倍股本的杠桿,賺了極大的一筆錢,然后也因此走向了破產。
價值投資者通常對期限不可控的杠桿都是退避三舍,芒格和巴菲特總是避免在伯克希爾的投資中使用杠桿,并避免投資擁有高債務股本比的公司。
在市場火熱、融資杠桿高企之時,伯克希爾反而耐心地積累現金,以確保未來大機會出現時有彈藥可用。
在一切稱心如意時,杠桿會增加賬面利潤。在進展不順利時,杠桿會增大你的實際損失。
歷史告訴我們,金融市場上什么都可能發生,聰明人用杠桿可能被打趴下,一長串讓人心動的數字最后乘上零,結果也只能是零。
只要不上杠桿,不被高估值迷惑,金融危機爆發了能熬過去,投資者就能安然無恙。這時候如果手上還有現金的話,就能抓到大機會。
4、貪婪恐慌
恐慌是人類在原始生活中保護自己免受危害的本能,幫助人類的基因延續下來。
面對當今世界,我們還不適應,我們是從一個迥然相異的環境中進化而來的,祖先的進化環境左右著我們的思考方式。某些人類活動不屬于過去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大多數進化行為,比如投資,基因的原始設定常常幫倒忙。
因此,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群體狂熱,又在短短數年之后出現群體恐慌。
投資者應當直面恐慌與貪婪,接受它們作為本能的一部分,然后等到自己冷靜下來,理性決策,以此利用「市場先生」,而不是被他蠱惑。我們可以學著切換成其他的思考方式,但不容易,因為我們必須打破自我欺騙造成的對學習的限制。
但是這樣的理性訓練非常有幫助,因為你清楚情緒能影響人們的行為,影響股價,懂得人們的沖動是如此有價值,你不僅能從中學會避免多數人的錯誤,還可以識別他人的群體性錯誤,并從中捕捉機會。
投資領域的群體性錯誤每隔一定周期就會出現,而當周期拉長到幾十年,人跡罕至的市場便可能創造一代人的財富傳奇。1929年和1932年的經濟危機對股市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直到1954年,道瓊斯指數才回到高點。
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大眾投資者對股票投資都敬而遠之,因為許多人失去了他們的所有財富。
20世紀40年代,許多股價在經濟危機期間遭受重創的公司都恢復了贏利。
為了吸引投資者,這些公司不得不支付幾乎兩倍于債券利率的高股息。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芒格和巴菲特開始嘗試股票投資。
他們所投資的公司通常會支付可觀的股息,而且其股票經常以低于賬面價值的價格被出售。那真是購買股票的美好歲月啊,上一代人的意志消沉,為芒格和巴菲特創造了第一桶金。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隨著投資普通股的風尚重新流行,這些公司的股價開始上漲。芒格和巴菲特因此成了千萬富翁。隨著市場持續吸引資金入場,雖然一目了然的便宜貨不復存在,但能力圈不斷擴寬的投資者,還是能在市場每一輪恐懼和貪婪的循環中,收獲屬于自己的機會。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