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指出,全球人口結構在2015年迎來「重要逆轉」: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球老齡化增加了醫療等社保支出,相對減少了儲蓄和投資,這將推高實際利率。
當前全球老齡化程度正在加深,而“人口老齡化”往往是經濟發展進入較高水平之后的現象,經濟進入低增長區間,利率水平趨于下行。
然而在3月2日發布的研報中,摩根大通提出了一個全球人口結構的“重要轉折點”——自從2015年之后,人口結構出現了“逆轉”,即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摩根大通分析師Alexander Wise分析稱,這種人口結構逆轉的趨勢將會導致生產力降低、居民收入減少,同時醫療等消費支出增加,從而使得全球私人儲蓄水平總體下降,因此他認為未來利率將長期走高。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及,前英國央行行長、英國經濟學泰斗Charles Goodhart指出,在全球人口形勢經過數十年的變化之后,隨著生育率開始下降,勞動力資源將會逐漸枯竭,人口紅利的消退使得低通脹、低利率時代終將成為過去。
利率是由什么決定的?
摩根大通的研報指出,對利率產生直接影響的是貨幣政策,對利率產生較大影響的是經濟危機,而歸根到底,實際利率是資本供求的反映。
換言之,實際利率主要是由投資和儲蓄決定的,而非經濟增長。當儲蓄多于投資時,實際利率下降,反之則上升。
摩根大通對1960年至2020年之間近200個國家的人口(壽命)和利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項小組研究。
研究發現,人均壽命增長會降低實際利率,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則會提高實際利率。
人口老齡化對利率的影響
摩根大通認為,總體而言,人口問題一直是影響國家經濟和通脹水平的長期決定力量。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與出生率下降,社會經濟勞動力短缺和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將會愈發明顯,供應減少和需求增加的供需不平衡狀況也將可能愈發明顯,這會導致全球范圍內通脹持續高企,從而推動利率長期走高。
另外,摩根大通還重點分析了人口結構變化對利率的影響。通過研究將人口老齡化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1980年代-2010年代中期,以及2015年之后。
而在這兩個階段,分別有兩種人口結構占據主導因素,并且對實際利率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一、在1980—2015年之間,全球“預期壽命增加”占主導因素。
預期壽命的增長大幅提高了居民私人儲蓄和投資的水平。其中Wise指出,儲蓄水平的提高相對于投資而言更為明顯,套用他提出的“當儲蓄多于投資時,實際利率下降,反之則上升”的經濟規律,他認為當時實際利率水平下降。
二、2015年之后,人口結構出現了“逆轉”: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此時“人口老齡化”占主導因素。
與預期壽命增加相反的是,人口老齡化使得儲蓄與投資相對減少。與此同時,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劇往往伴隨著醫療與社保開支加大,消費增加,儲蓄減少。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加劇,各國政府也在健全醫療和養老金保障制度,可以使老年人不必再為退休而作更多儲蓄。同時,老齡化還伴隨著較低的投資需求,因此實際利率水平上行。
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公共財政中支出將增加。雖然人口結構變化對政府儲蓄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可能有限,但實際利率的上升或使公共財政承受更大壓力。
最后,摩根大通的研報還指出,長期來看,全球老齡化將推動未來實際利率持續走高。
Wise認為,在接下來的10年里,人口老齡化是導致實際利率上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他預計,到2030年人口結構對實際利率的影響很可能會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見下圖)。
1960年以來的G20國家人口變化趨勢和1980年以來的美國實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