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成本的攀升越來越有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脹以及更疲軟的需求,給企業和消費者造成上世紀70年代式的雙重打擊。
隨著全球大宗商品上演「暴漲」狂潮,市場此前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正在逐漸開始轉向滯脹預期。
據國泰君安研報,過去一周,彭博能源商品指數上周上升22%,較一月前上升25.24%;農產品指數上漲11.37%,較一月前上漲15.12%;
貴金屬指數上漲4.97%,較一月前上漲10.32%;工業金屬指數上漲13.53%,較一月前上漲19%。
當前,全球尚未完全擺脫新冠疫情的影響,俄烏沖突又使得供應鏈再次受到干擾,原材料成本的攀升越來越有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脹以及更疲軟的需求,給企業和消費者造成上世紀70年代式的雙重打擊。
以致于現在的問題是,在疫情導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僅兩年后,各國經濟是否會遭受滯脹或再次衰退。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在全球國債收益率曲線趨平、油價上漲和股市回調之際,全球市場正在交易一個悲觀預期:經濟衰退。
面對多個指標集體「報警」,多家華爾街投行紛紛警告,全球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滯脹或更多衰退風險。
巴克萊銀行和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都分別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了1個百分點,并將全球通脹的預測上調了1個百分點。
據彭博,Christian Keller領導的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寫道:
「俄烏沖突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避險情緒增加,這意味著滯脹沖擊。歐洲看起來比美國更脆弱,英國介于兩者之間。」
高盛分析師估計,如果油價持續上行20美元,歐元區GDP將下降0.6%,美國GDP將下降0.3%。
這些經濟學家還表示,切斷經由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可能會使歐元區GDP下降1%,如果俄羅斯天然氣斷供歐洲,歐元區GDP將下降2.2%。他們估計,如果俄羅斯完全停止向美國和歐洲出口每日430萬桶的石油,全球GDP增長將減少3個百分點。
歐洲經濟「滯脹」擔憂更甚
瑞信經濟學家Veronika Roharova在最新報告中也將2022年歐元區GDP增長預測進一步下調至2.8%,較俄烏沖突前的預測低1個百分點,并將2022年歐元區通脹預測上調至6.0%,較沖突前的預測高2個百分點。
該行假設今年3-6月油價平均為120美元每桶,天然氣價格平均為180歐元每兆瓦時,在這種情況下,2022年歐元區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總價占GDP的百分比,將比俄烏沖突前高出約1.3個百分點,進而反映為GDP的下降(對應GDP是2.8%)。
更悲觀的情況下,該行假設3-6月油價平均160美元每桶,天然氣平均180歐元每兆瓦時,歐元區油氣進口總價占GDP的百分比,將比沖突前高出約2.0-2.5個百分點,如此規模的收入沖擊可能足以在短期內導致歐元區進入技術性衰退。
報告顯示,在能源供應中嚴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歐洲國家——荷蘭、意大利和英國,將特別容易受到油價進一步大幅上漲的影響。
央行不得不小心行事
滯脹將加劇各國政策在經濟和通脹之間的權衡。
許多國家政府面臨著通過增加支出來對沖經濟下行的壓力,例如通過補貼來保護窮人免受高能源成本的影響。與此同時,各國央行不得不小心行事,盡管美聯儲似乎仍將加息。
投行杰富瑞(efferies)經濟學家Aneta Markowska和Thomas Simons在一份報告中稱:
「美聯儲別無選擇,只能在3月加息,我們相信盡管存在地緣政治風險,美聯儲仍將繼續加息。今年加息7次似乎仍是合理的基本假設。」
而在歐元區,盡管2月CPI已經接近6%,是歐央行目標的三倍,但官員們可能會選擇暫時專注于支持增長。
重回上世紀70年代?悲觀之余,仍有樂觀看法
雖然當前經濟有點類似于上世紀70年代的狀態,但一些經濟學家仍然持樂觀看法。
在歷史上三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的翻漲都預示著經濟衰退,但根據加拿大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Canada)的數據,經通脹調整后,油價需要超過170美元每桶才能達到2008年的紀錄。
瑞銀財富管理(UBS Wealth Management)全球首席經濟學家Paul Donovan表示,最終結果可能只是部分類似于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
Donovan表示:
「盡管石油出口國將從中受益,但他們現在的消費要比上世紀70年代強勁,這將支持全球需求。與此同時,家庭也可能通過關閉暖氣和空調,居家用餐而不是外出就餐來應對。消費者需求下降可能壓低物價。
企業也可以找到應對的方式:英國的工廠已經在每日能源需求高峰期間暫時生產,并在電價下降時重新開始生產。世界對原油的依賴也比以前少了。
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對需求的打擊,可能導致生產過剩,這也將壓低價格。
總之,「我們不會看到像1970年代那樣嚴重的情況,」他補充說。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