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智謀
或許,只有等估值面、政策面、海外面、市場情緒面等負面因子被完全消化,中概股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開盤再遭暴擊,中概互聯又雙叒叕創新低了!
今日,阿里巴巴股價跌破100港元,盤中創歷史新低,收盤跌5.17%;騰訊差點跌破400港元,收跌3.72%,續創年內新低;B站尾盤也是大幅跳水,股價直逼200港幣關口;就連前幾日財報表現不錯的百度,也大跌了6.29%。
在中概持續走熊的拖累下,中概互聯ETF也再創近三年新低,再度淪為“中丐互憐”,最低跌至1.105。如此表現,也引得春節后大批申購的小伙伴們高呼“救救我”。
那么,中概互聯快見底了嗎?估值面、政策面、海外面、市場情緒面等負面因子還有少未被消化?何時趨勢反轉?
1、財報發布后,港股股價紛紛跳水
(1)B站發布財報,股價跳水
3月3日美股盤前,嗶哩嗶哩(B站)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嗶哩嗶哩第四季度營收57.8億元,同比增長50.5%,超市場預期的57.4億元;第四季度凈虧損20.88億元,不及市場預期的虧損17.3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8.28億元,凈虧損幅度繼續放大。
整體來看,B站整體業績首次未超指引;毛利率因業務結構變化延續下滑。雖在本季度取得了廣告業務營收同比大漲120%、月均活躍用戶環比凈增500萬的成績,且董事長陳睿在電話會上表示B站的商業化要開始加速,同時啟動了5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但股價表現上看,投資者似乎并不買賬。
今天港股收盤,B站港股大跌超12.86%,市值距離高點已經蒸發近80%。
(2)阿里發布財報,股價延續頹勢
2月24日晚間,美股盤前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的2022財年三季度財報。
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第三財季(截至去年12月31日)營收24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7%,不及市場預期的2449.1億元人民幣;云計算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20%,達到人民幣195.39億元(約合30.66億美元);本地化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7%,達到人民幣121.41億元(約合19.05億美元);國際電商營收同比增長18%,達到人民幣164.49億元(約合25.81億美元)。
整體來看,短期基本面依然較弱。從股價表現上看,似乎市場還未消除對阿里增長的擔憂。
今天港股收盤,阿里港股大跌5.17%,市值距離高點已經蒸發近66%。
(3)百度發布超預期財報,股價未成功反彈
3月1日,百度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及2021年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
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百度Q4實現營收330.9億元,此前市場預期322.3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41億元,此前市場預期29億元。營收、凈利潤兩項指標雙雙超市場預期。包括云業務在內的核心非廣告業務收入在三個月內飆升了63%,而在線廣告收入僅增長了1%。
整體上看,百度核心的廣告盤子表現不佳。但是,以智能云為代表的創新業務收入加速向前沖刺,超出了預期,努力尋找第二增長極。
財報發布后,股價迎來了反彈。不過,今天港股收盤,百度港股大跌6.29%,幾乎抹平了財報發布以來的漲幅。
2、估值如何
先看估值,華西證券李立峰在最新的研報中對重點中概股估值(PE)做出了梳理,圖中可以看出,當下阿里、微博、網易等一眾中概股的PE估值都已接近歷史最低。
再看公司未來??偟膩碚f,最新一期的財報雖不是非常出色,但也各有亮點,多家企業都在積極開辟第二增長點。以阿里為例,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提及,人口紅利見頂、經濟增速換擋、強監管及反壟斷下,阿里雖無法如過去強勁高速增長,但有著清晰戰略規劃的阿里未來仍然可期
最后看宏觀。回顧美國加息歷史可以看到,在美聯儲最近幾個加息周期中,首次加息后的三個月內,美股都經歷了比較大的回調。價值、周期、高質量股票往往在加息開啟后半年內跑贏大盤,高估值的成長股同期表現最差。如今,地域政治沖突在挑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而美聯儲加息的陰云步步逼近,宏觀風險尚未過去。
3、外資怎么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中概股仍跌跌不休,但是美股機構投資者自20年第四季度以來拋售中概股的趨勢已經得到緩解。
根據SEC最新披露的機構持倉數據,截至2021Q4,美國(共同基金+養老金)持倉美股中概股市值占其總市值的比例4.1%,較2021Q3 4.2%的占比基本持平。
對于中概股外資的最新具體動向,東吳證券分析師姚佩、邢妍姝整理如下:
阿里巴巴:2021Q4美國機構持股/流通ADR占比觸底回升,Primecap增持。
騰訊:中資自2021/12持續加倉,外資貝萊德、Vanguard持續加倉。
美團:中資中介機構持股2021/12上行加速,前10大重倉機構,7家Q4增持,貝萊德增持最多。
京東:2021Q1以來美股機構投資者拋售趨勢緩和,老虎增持最多,貝萊德大幅減持。
拼多多:美國機構投資者越跌越買,Baillie Gifford、老虎持續增持,貝萊德減持。
快手:中資自2021/10開始持續加倉,外資Krane Funds最為積極。
小米:中資自2021/12開始加倉,前10大重倉機構普遍增持,南方東英、貝萊德最為積極。
網易:美國機構仍在減持,尚未見拐點,但部分重倉機構轉為積極,Lone Pine Capital加倉最多。
愛奇藝:美國機構延續2021年初以來加倉趨勢,前10大重倉機構基本加倉, Coreview增持最多。
嗶哩嗶哩:美國機構持續加倉,較2020年底增持近一倍,富國銀行增持最多。
如今,地域政治沖突在挑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而美聯儲加息的陰云步步逼近,但美股機構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拋售趨勢已經得到緩解,“海外面”負面因子一定程度上得到消化。
這一背景下,估值已經如此之低的中概股,“至暗時刻”是已經過去還是尚未來臨?
編輯/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