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歐洲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導致原本短缺的原油市場雪上加霜。使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加速上漲,近期出現日內漲幅在10%以上,突破110美元,屢創2014年以來新高。
本質上而言原油核心還是商品,而就需求而言,當前西方國家從奧密克戎導致的新一輪疫情中逐漸恢復,以美國為首的新增確診病例持續下行,客觀上推動了能源需求的復蘇。
從庫存數據上也可以看出:美國2月25日當周API原油庫存 -610萬桶,預期 +279.6萬桶,前值 -164.5萬桶,庫存持續超預期下行。
就業市場看美國2月ADP就業人數增加47.5萬超預期,前值修正后由降轉增。
但除了需求之外,供給的問題更加突出。見聞前期文章就分析過,根據EIA的預測,進入3月份,全球原油需求在1億桶/日的水平,而1億桶/日消費量水平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需求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假如再考慮這兩年的碳中和,疫情沖擊,且除了中國外,多數國家GDP仍低于2019年水平,1億桶/日的消費能否達到是值得懷疑的。
且在俄烏危機前,考慮OPEC+自身承諾的增產節奏,再疊加即將實施的新增產基準線,原油供需缺口其實還是有望在2022年2季度緩解的。
但是隨著俄烏沖突,市場開始擔憂俄羅斯500萬桶/日的出口退出國際原油市場。500萬桶什么概念?按照OPEC現在每月40萬桶增產節奏,要1年時間才能填補俄羅斯的缺口。
而且從OPEC當前的情況而言,最近一次開會就開了13分鐘,很可能就是相互說了句Hello,就去開party了,看來已經是穩坐釣魚臺,根本不愿意額外增產了。
而這500萬桶/日,無論是誰都無法彌補的,即便伊朗回歸亦或是頁巖油再續輝煌,更別提杯水車薪的戰略原油的拋售了。這樣情況下,沙特為首的OPEC根本不需要增產去競爭份額。
歐盟態度的急轉直下
而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歐盟態度的轉變。作為俄烏沖突的最前線,歐盟由于對俄羅斯能源、糧食等依賴高,因此市場普遍一度質疑歐盟會采取措施的力度。
但其中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將部分俄羅斯銀行排斥在swift之外。
這其中德國為代表的歐盟態度異常重要。盡管美國對Swift有影響,但根據swift解釋,本質上其是比利時下面的公司,因此是受比利時及歐盟法律管轄。所以在嚴格的意義上而言,swift的政策,特別是在俄羅斯問題上,沒有歐盟的同意是很難的。
除了swift之外,北溪2號之前一直是歐盟同美國的矛盾之一,歐盟想得的是能源多樣化,而美國希望的是歐盟進口更多LNG。
原油比2014年更貴
隨著原油價格的大漲,已經回到2014年頁巖油革命之前的價格水平,目前來看已經站穩在100美元以上。而原油作為商品之王,對通脹水平存在重要影響。
但是見聞vip認為,當前的原油高企帶來的通脹比2014年要更嚴重。
因為原油作為大宗商品,計價的基礎還是美元,無論是布倫特還是WTI,都是美元計價,比如40美金一桶或是當前100美金一桶。
而2014年至今六年,可以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就是貨幣相對于美元的普遍性貶值。2014年至今:
EURUSD 1.39->1.10
USDJPY 100->115
GBPUSD 1.71->1.33
普遍貶值幅度在20%,反映在美元指數上就是80上漲到97。
這就意味著換算成本國貨幣,對于非美元國家原油價格比2014年要貴20%以上。換算過來本國貨幣,最先110美元的價格等價于2014年130美元。這種價格都快回到06年經濟大繁榮時期了。
而這樣的價格下,歐洲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4年之后,歐洲面臨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潮,來自中東的難民使得法國穆斯林人口占比已達7%。這樣背景下,原油等生活成本攀升對于中低收入的群體而言,構成明顯壓力,也為未來埋下隱患。
特別是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一方面受制于高油價,另方面由于其汽車業占比高,缺芯又限制了其工業產出。供給端對其制約加劇,面臨滯脹風險。
編輯/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