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遠川出海研究
作者:黃翥
01、俄歐天然氣貿易中斷
俄烏沖突下,西方世界不斷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這引發了各方對于俄羅斯能源供應中斷的擔憂。本周一,歐洲天然氣價格跳漲,一度飆升了37%。很明顯,「缺氣」的歐洲市場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很是敏感。
這也難怪。從前兩年的數據來看,歐洲每年消費的天然氣里,有三分之一來自俄羅斯,進口量達到17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管道氣1500億方,液化天然氣150億方/1100 萬噸)。可以說,俄羅斯絕對是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第一大戶,一旦斷供,歐洲將形成巨大的能源缺口。
現在,俄歐天然氣貿易眼看著就要中斷了。很多人認為,如果歐洲不能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同樣身為天然氣產量大國的美國很可能從中受益。2020年,美國天然氣出口量為1375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貿易量的11%,在全球僅次于俄羅斯。就在近幾周,美國已經增加了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LNG)出貨量。有網民調侃道:「美國贏麻了。」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2、為什么美國難以成為替代氣源國?
其實,即使歐洲不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也不意味著美國能賣出更多天然氣。
為什么這么說呢?
跨境天然氣及LNG產業是一種集「氣源生產—運輸渠道—消費市場」相互銜接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的搭建都是一項大工程,一旦建成,很難輕易放棄,尤其是運輸渠道。
天然氣的運輸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一種是鋪設油氣管道輸送,另一種是LNG船運輸液化天然氣。歐洲的天然氣進口,主要也是依賴這兩個渠道。
油氣輸送管道系統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建成。當前法國、德國和荷蘭部分地區,使用的天然氣成分與熱值不同,配套基礎設施也各不相同。
歐洲各國不同管道體系之間不能互通,無法進行調劑。要搭建從氣源國到歐洲的管道,還要根據歐洲各國的需要設計。俄歐之間的管道供應系統,20年前就開始搭建。短期內,其他天然氣出口國很難成為歐洲替代氣源。
而美國要成為替代氣源就更難了。美國和歐洲遠隔大西洋,要架設天然氣管道談何容易。因此,從管道運輸看,由俄羅斯造成的天然氣缺口并不能由美國來填補。
▲被暫停審批的北溪2號管道
再看看液化天然氣運輸這個方式。
由于頁巖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美國的LNG液化天然氣出口量這幾年一直積極攀升。2021年,美國的LNG出口量增加了340億立方米,在出口國中增幅最大。歐洲也一直是美國在液化天然氣市場中占比增加的主要受益者,今年1月,歐盟購自美國的LNG占其出口總額的37%。
然而,全球LNG市場的合同結構限制了美國將LNG重新導向歐洲的可能性。液化天然氣業務是按照時效在20~ 25 年的長期合同發展而來,全球最主要的進口國是中、日、韓。LNG生產商的主要市場在亞洲,歐洲買家可爭奪的剩余份額空間相當有限。
而且,全球天然氣處于賣方市場,需求量增加會進一步推高已經處在高位的天然氣價格。在全球海運價格高企的形勢下,能不能找到LNG運輸船只,歐洲又能否承受高昂的運輸價格,同樣也是問題。
所以,美國同樣無法在短期內通過液化天然氣來填補歐洲的能源缺口。
此外,美國的天然氣產量也和歐洲可能出現的能源缺口有較大的差距。目前,如果俄歐天然氣貿易中斷,歐洲將面臨1700億立方米的缺口量。而美國2022年全年的LNG出口量預計能達到約1170億立方米,即使全部供給歐洲,也無法解決需求[2]。
其實,由于缺乏運輸管道,LNG又產量有限,過去美國天然氣市場和國際市場幾乎可以說是割裂的,有自己的一套價格體系。去年年底,全球天然氣價格接連飆升。在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達到約200美元一桶的時候,美國的一桶天然氣價格只有35美元。
▲美國天然氣價格長期低于歐亞
如果美國加大出口,那么來自歐洲的巨大需求會順勢拉高美國國內天然氣的價格,這就意味著歐洲會和美國人自己「搶氣」。
所以,就算美國真能填補上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缺口,「贏麻」的也只會是天然氣生產商和出口商,對于正在承受高通脹的美國老百姓卻未必是好事。
歐洲想要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要靠美國恐怕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通過抑制需求,減少進口量。
03、誰是贏家?
雖然大宗商品和能源深受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影響,但國際能源貿易的贏家和輸家并不能以簡單的「別人少賣點,我就能多賣點」來解釋。
對美國來說,天然氣的產量大不代表出口也大,想做到「哪里需要往哪兒搬」更是難上加難;即使出口大,也不代表帶給老百姓的收益大。
那么,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歐盟不買俄氣,下一個新的買家有沒有可能是中國?中國缺氣,但面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不是不想買,主要還是不能。中俄之間的天然氣管道搭建尚在進行中,俄羅斯對中國市場的供氣仍處于發展階段,中國短期內無法獲得俄羅斯多余的天然氣。
總而言之,無論是氣源端的俄羅斯人民,還是消費端的歐洲人民,都不得不承受天然氣斷供的苦果。而全球能源價格由此上漲,則會把這種負面作用帶給全世界。在不穩定的世界中,有很多會付出代價。而這個代價,可能就是你我。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