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石油(BP.US)$、殼牌等能源巨頭,到大眾、戴姆勒等汽車巨頭,歐美企業紛紛作出與俄羅斯「割袍斷義」的決定,這或標志著蘇聯解體以來西方資本在俄羅斯淘金熱潮的結束。
繼BP扛下250億美元的巨虧也要退出俄油后,更多西方公司作出了撤離俄羅斯的決定,這或標志著蘇聯解體以來,歐美企業在俄投資趨勢的一次重大逆轉。
在制裁陰霾籠罩下,注冊在英國,總部在荷蘭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殼牌周一宣布,將退出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合資企業,包括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項目。
具體來看,殼牌將出售其在薩哈林-2液化天然氣設施中持有的27.5%股份、在西伯利亞西部Salym油田開發項目中持有的50%股份,以及在西伯利亞西北部Gydan半島一個勘探項目中持有的50%股份。
殼牌也是為北溪2號提供50%融資和擔保的五家公司之一。上周,作為對俄羅斯制裁措施的一部分,德國表示將停止對該天然氣管道進行認證,該項目實際上已被叫停。
截至去年底,殼牌在俄羅斯的權益價值約為30億美元,該公司表示,放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項目可能會導致減值支出。
在殼牌作出該決定的前一天,英國石油BP宣布,將退出在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及相關合資企業所持19.75%的股份。一位BP發言人表示,俄羅斯石油公司的油氣儲量約占其總儲量的一半,產量占其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剝離俄油股份將導致高達250億美元損失。
其他能源公司也在撤出俄羅斯。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Equinor)表示,將停止在俄羅斯的新投資,并開始退出在俄羅斯的合資企業。
除了能源企業,歐美汽車企業也紛紛作出了停止或暫停在俄業務的決定。
據華爾街日報統計,戴姆勒卡車控股公司(Daimler Truck Holding AG)表示將停止向俄羅斯合資伙伴輸送零部件,沃爾沃汽車公司(Volvo Car AB)表示將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此外,雷諾(Renault SA)關閉了莫斯科附近的一家工廠,原因是得不到足夠的零部件; 大眾汽車旗下的奧迪暫停了在俄羅斯的汽車銷售,以應對盧布的貶值。
一個時代的結束
歐美企業紛紛與俄羅斯「割袍斷義」的決定,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三十年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被西方企業視為一個有前途的新藍海。在政局混亂,社會動蕩的年月里,歐美企業抓住機會與當時實力尚為薄弱的俄羅斯政府達成種種有利可圖的交易。
從大型能源公司,到汽車制造商,再到啤酒、乳品等食品飲料生產商紛紛挺進俄羅斯,不斷擴大在俄業務,并通過收購或與當地企業合作,從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中挖掘商機。
在2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前,殼牌仍在談論擴張薩哈林島項目, BP在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計劃成立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Exxon)則計劃在俄羅斯的北冰洋進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之一。
如今在西方制裁不斷升級之下,這些曾經的雄心壯志就此戛然而止。
這對雙方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一夜之間,俄羅斯失去了花了幾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西方合作伙伴關系,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商業資本和技術支持,而歐美企業數十年的耕耘也將付之東流。
在一些企業選擇離開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選擇留在俄羅斯,但目前針對俄羅斯個人和銀行的制裁,將使跨國公司在俄羅斯開展業務變得更加困難。
丹麥啤酒嘉士伯日前表示,將留在俄羅斯,雖然目前難以估計制裁的全面后果,但預計其生產、供應商和客戶的本地性質將限制其直接影響。嘉士伯約10%的銷售額來自俄羅斯,在俄羅斯經營著幾家啤酒廠,約有8400名員工。
編輯/iri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