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醬油面
一. 高利率時期買入股票后很容易「最終」獲利,反之在低利率時代,如果一定要投資,則買紅利股
解讀分析:
(1)從資金的趨向性而言,在高利率時期,資金往往會朝風險低的債券集聚,畢竟此刻收益效率更高,進而導致股票價格會逐步走低,所以跌到一定程度后買入的股票,在隨著利率周期的輪轉下降,重新獲取資金的青睞而獲益。
(2)反之,在低利率時代,則股票就會普遍貴,那么此時如果真的要投資,那么購買紅利股會相對而言風險會小一些。
當然,本條精華在那位高人總結的時候,并未明示一個前提,就是進入的時機,綜觀各大市場,在市場利率逐步抬升的時候,股市往往都會向上沖,因此進入的時機并不是市場利率在抬升的時候,而是在高位盤整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反之亦然。
另外,何為高?何為低?這是藝術,這才是高人與低手的區(qū)別。
二. 純壟斷企業(yè)未必是投資的最優(yōu)選擇,因為這樣的企業(yè)可能會受到價格管制、或者其壟斷導致其運營效率降低等,而適度競爭的壟斷企業(yè)會是較好的選擇。
解讀分析:
(1)在價值投資體系中,「壟斷」這個單詞,往往是某企業(yè)形成的較大護城河的重要砝碼,所以很多投資者都很看重它,但實際上,在這個市場中,純粹的壟斷企業(yè)未必是投資的最優(yōu)選擇,或許它們很安全,但更可能是成長不足。比如高速路股,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是典型的壟斷,是擁有行政背書的壟斷企業(yè),但這樣的企業(yè)往往會受到價格管制,無法「輕而易舉」的提價。
(2)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壟斷企業(yè),才是很好的選擇,而其中適度競爭的行業(yè)比激烈競爭的行業(yè)更優(yōu)。
三. 波動,嚴格意義不是風險,而是機會。
解讀分析:
我們往往經(jīng)常聽到「XX品種波動太大了,風險很大」。是的,某品種波動太大,如果一不小心買到山頂,那么自己潛在的虧損是相當巨大的,所以「風險巨大」。
其實,「波動大」在結合「價值回歸」理論之下,波動就不是風險,而是機會,因為它能超跌,自然能超漲,所以「一要戒貪、二要戒急」,這樣才能不追高、并耐心等待低位的到來。
四. 從后視鏡看,市場底部往往是不確定性導致,市場頂部又往往是確定性導致,這是很逆人性的現(xiàn)象
解讀分析:
(1)當市場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時候,絕大部分資金選擇的,往往是離場觀望;反之,將會吸引諸多的場外資金入場。
(2)但,常常在市場中看到的是,多次利空后,又出現(xiàn)了某個新利空,震出了一波的殘余勢力后,走勢不再下跌,形成了事實底部;類似的,出現(xiàn)利多確定性信息后,走勢沖高回落,形成了事實的頂部。
(3)表面上,如此形態(tài)非常逆人性。
這條精華,往往市場老韭菜當年都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其根本原因無外乎如下幾點:
(1)所謂的頂(底),其實都是一堆利多(或一堆利空)蘊集后形成的結果,而大部分人意識到的,往往是「最后」的利多(或利空),因為那個時候是亮出底牌的時候。
(2)在投資市場,大家都是聰明人,若想強人一等,則勢必需要快人一步,所以往往在成功概率只要不低的情況下,就有人提前布局,靜待花開摘果,這就是為什么當確定明晰的信息廣播之時,也就是頂部的形成之時,反之亦然。
在這市場上,有些悟道高手,他們成功砝碼的權重之一就是「確定性」,在分享成功經(jīng)驗的時候,他們也會講述自己看到的「確定性」,但其實這只是「第一步」,而他們往往又會忽略了在這個確定性中的「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他們建倉買入之時并不是大眾形成共識的時候,而那時的「不確定」因素未必很低。
說直白,投資市場,玩的還是個概率、賠率、群體情緒的游戲。
五. 常識:大比小好,輕比重好,老比新好
解讀分析:
(1)大比小好,說的是大公司相較小公司承受市場風險的能力在概率上會更優(yōu)。
(2)輕比重好,說的是輕資產(chǎn)的公司比重資產(chǎn)的公司在運營過程中,所承受的包袱更輕,其運營更靈活,乃至整體風險更小。
(3)老比新好,說的是「衣不如新,人不如舊」中的「人不如舊」,一個老公司,像個老者,經(jīng)歷過世間的滄桑變化,一定有其內在的「刷子」;又如,老朋友,知根知底,可以給相應的「信譽」加分,老公司如是。
如果考慮長期投資,要穿越牛熊,本條常識可謂不能不深入骨髓。
當然,萬事也有例外,比如說輕比重好,但「重者」到了極致,就是阻擋新進競爭者的護城河,那相反就變成了好事。這如同五行相生相克道理一樣,金削木斷,但木太硬,金亦折缺,辯證爾。
六. 一個「好公司」,在分析的時候,需要分清楚是它好,還是行業(yè)好,還是其他因素
解讀分析:
(1)有時候,會漲的股票,我們稱它為好股票,進而認為這個公司「好公司」。
(2)一個會漲的「好公司」,未必是它真的好,可能只是時勢讓它跟風漲了,又或許是它所處的行業(yè)處于了風口,又或許一個政策讓它雞犬升天。
(3)打鐵還需本身硬,中國有「濫竽充數(shù)」,美國有「退潮的時候會知道誰在裸泳」。
歸根結底,我們能力的擴展,就是要尋找到那種能抗住市場變化風險的公司,它們能在逆境中守住,在順境中超越其他的公司。
編輯/is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