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中央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安徽省已經拿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施工圖”,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加快轉變,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生態修復】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80%
剛剛過去的周末,在合肥市老城區和濱湖新區過渡地帶,駱崗公園的建設者們正抓住有利天氣條件,加快推進項目施工。公園有錦繡湖、園博園、生態體驗區和科創CBD四大板塊。目前,公園已經開工9個項目,最受關注的就是錦繡湖公園和園博園。
在錦繡湖公園項目一標段,要依據現有的地形,塑造6座山體。上海園林綠化建設公司駐該項目技術負責人蔡芳芳介紹,一標段計劃下月底山體塑形完成,之后啟動喬木種植。明年秋天,市民來到這里就可以欣賞“層林盡染”。
園博園主要建設四大展區。其中,城市更新展區將保留原有場地的街巷空間、植物景觀、建筑標識等場地風物,設置時光街和觀展線串聯機場記憶和城市展園。“目前,已完成土方量33萬方,完成清表1540畝。在年底前,完成骨架落葉喬木栽植,明年10月底完工。”
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規劃戰略部副部長王向榮說,駱崗公園的建設將利用大面積水林空間凈化巢湖入湖水系,改善城市微氣候環境,著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樣板區重大生態工程,使之成為安徽充分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代表之作。
當前,城市生態修復已被列入安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主要行動之一。安徽省要求,各地系統修復河湖水系、濕地等水體以及山體、廢棄地;加快城市水環境治理,構建濱水特色環境,合理布置綠地。到2025年,全省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80%。
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市則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出爐的合肥市“十四五”林業和園林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合肥的城市公園要達到500個,全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0%以上”。
【老城更新】
“十四五”末基本完成現有棚戶區改造
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城市危舊房及老舊廠房……這些事關群眾居住條件的設施,如今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關注。
今后,全省將積極推進片區化改造,鼓勵“一次改到位”;優先改造供水、供氣、排水、電訊等地下管線及二次供水設施,推進無障礙、“適老化”改造,支持符合條件的既有建筑加裝電梯,完善消防、停車、充電、養老、智能信包(快件)箱等設施。
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老城更新“工改商”“工改文”以及補助資金等激勵措施,鼓勵轉變城市老舊廠區區域功能,積極向商業綜合體、消費體驗中心、健身休閑娛樂中心等多功能、綜合性新型消費載體轉型,大力發展商貿金融、健康養老、文旅科創等產業,建設科普基地等。
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省現有城鎮棚戶區改造。另外,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一批老舊廠區改造示范項目。
【基礎設施】
主要綜合客運樞紐間交通連接轉換1小時內
道路、停車、雨污水處理……當前,全省各地市的基礎設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下一步,全省也將針對性地開展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
除了要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構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級配合理的城市路網體系,各地將加快構建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網絡體系。設區市政府駐地應能在30分鐘內到達對外客運交通樞紐,城市內主要綜合客運樞紐間交通連接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
為緩解局部區域停車難,下一步,全省將實施城市停車場建設行動。到2022年,設區市建成停車泊位管理信息化平臺;到2025年,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20萬個,同步按比例配建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
到2025年,全省將基本實現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基本建成設區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超35%。
【韌性城市】
2025年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基本完善
全省將大力實施城市內澇治理工程,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建成區范圍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均應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相應措施。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同時,加強城市供水供氣等安全保障,落實天然氣應急調峰儲備能力建設責任,加強城市備用水源建設及皖北地區水源替代水廠建設,加快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和疫情防控臨時安置點。到2025年,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基本完善,服務半徑不超過500米。
【風貌塑造】
“東西南北中”各有千秋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城市與城市之間也不該千篇一律。今后,全省將實施城市風貌塑造和歷史文化保護工程。
一方面,強化對自然、人文及傳統記憶地區等保護狀況調查,分類劃定城市特色風貌重點片區,注重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強化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加強“口袋公園”等開放空間建設,推進城市公共空間風貌整治。
同時,加強城市特色要素識別與挖掘。皖北地區,側重傳統建筑文化挖掘傳承,延續傳統街巷肌理,提升城市的地域特征。皖南地區,突出山、水、城有機融合,強化城鎮歷史格局、徽派古建筑等特色要素保護。
另外,皖中、沿江地區,注重保護傳承沿江平原地區和丘陵地區城市特色,加強工業遺產等資源保護利用;皖西地區,突出自然山水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
【新城建提升】
2025年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實現全覆蓋
依托前端傳感器,來自全市橋梁、主干管線的數據實時進入監測系統,一旦出現異常便會預警……這是合肥城市生命線監測中心每天都在上演的情景。
安徽省最新要求,全省各地大力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到2022年6月底,各市全面完成以城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為重點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建設任務。到2025年,實現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全覆蓋。
此外,各地要加快對城市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積極探索開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到2025年,系統化智慧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市市政設施管理服務效能顯著提高。(記者 方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