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幣中間價波幅加大 央行有底氣市場有信心
⊙記者 石貝貝 ○編輯 陳羽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9日下調594個基點,創下六個多月以來最大單日降幅。不僅如此,2017年以來的5個交易日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波動達858個基點。同期,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分別高達約900、1900個基點。
“中間價波動彈性擴大”和“中間價引導作用增強”的新特點正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逐漸呈現出來。
波動加大:央行有底氣
進入201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增大。據上證報記者統計,在1月3日至9日的5個交易日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與最低點之差,達到858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9日更是下行594個基點,報6.9262,創2016年6月27日以來最大降幅。2017年以來5個交易日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約900個基點,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下波動約1900個基點。
市場人士認為,這或許正是央行想要達到的效果:在市場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積極引導市場預期,扭轉人民幣單邊下行預期,防范金融風險和資本外流。
“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仍是大幅波動為主。但是,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應該會比較穩定?!庇型鈪R交易員對記者表示,總體來說,階段性、區間波動加大,將是人民幣對美元走勢的主要特征。
與此同時,9日中國貨幣網公布的截至1月6日的CFETS(中國外匯交易系統)、BIS(國際清算銀行)、SDR(特別提款權)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均實現按周微幅上漲。
中國貨幣網特約評論員就此刊文表示,從去年12月的情況看,美元繼續走強,美元指數創14年新高,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要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貶值。但與其他主要貨幣相比,人民幣貶值幅度相對較小,由此使得人民幣相對一籃子貨幣有所升值,人民幣有效匯率持續穩中有升,總體仍呈現穩定強勢特征。
價差擴大:有效降低匯率管理成本
中信證券在有關研究報告中提出,近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呈現出“中間價波動彈性擴大”和“中間價引導作用增強”的新特點。
某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通常被認為是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風向標”,具有導向意義。上周離岸人民幣的上行,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去年年底以來市場上有關人民幣下行的預期。而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下行,則通過中間價再次引導即期走勢,預防對人民幣過度投機情形的出現。
去年12月底,央行重新調整了人民幣匯率貨幣籃子,新增幣種并調降美元權重。市場人士認為,這些都是央行與市場積極溝通的信號。
9日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緊張狀況得以緩解。中國香港離岸人民幣HIBOR(中國香港銀行拆借利率)全線下跌,隔夜利率從上周五的61.333%大幅回落4728個基點至14.05133%;7天利率回落692個基點至17.81167%,14天利率回落398個基點至15.64661%。
中信證券分析認為,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的差距顯著增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引導作用在上升,而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匯率管理成本。
預期引導:穩健中性貨幣政策重心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隨后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最近,央行加大了正面引導預期的力度,有信心通過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和改革舉措,在增加匯率彈性的基礎上,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上證報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對于“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目前市場上已基本形成共識:首先,這是針對一籃子貨幣基礎上的基本穩定,而非僅針對美元。第二,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會出現小幅貶值,但在一籃子貨幣基礎上保持基本穩定。第三,監管層針對外匯和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監管將持續發揮作用,有能力保持外匯市場基本穩定。
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9日刊發署名文章稱,此前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波動,部分公眾有盲目跟風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引導和穩定市場各方對未來人民幣匯率的預期,避免不必要的“羊群效應”,具有重要意義。
該文章還稱,加強預期引導,或將成為新一年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重中之重。加強預期引導,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需要。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