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反腐風暴繼續
來源:法治周末
資料圖
伴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監管動作的實施,管理層傳達出鮮明的信號: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無論是對上市公司信披等方面的監管,還是對借殼重組的審核,抑或是對券商等中介機構的監管,又或者是對私募的監管,都展現出全面從嚴之勢
法治周末記者 蔣起東
2015年,一場金融反腐風暴席卷了整個資本市場。隨著金融反腐大幕的正式拉開,曾經的市場監管者和主力機構成為反腐爆發的集中營,從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主席助理張育軍,到券商頭牌總經理程博明,再到“私募一哥”徐翔,一位位大佬接連落馬,這種反腐風暴也延續到2016年。
2016年年初,長江證券原董事長楊澤柱被調查,成為新一年資本市場落馬第一人,表明這場“打虎拍蠅”整治金融市場的行動仍在繼續。相較于2015年金融反腐風暴的聲勢浩大,盡管2016年并沒有太多“巨虎”落馬,但資本市場反腐的相關工作仍然存在亮點。
自2016年2月20日,劉士余履新證監會主席一職,“監管”就成為2016年的一個高頻詞匯。反腐風暴過后,監管成為資本市場的主旋律。無論是對信披的監管,還是對券商的監管,亦或是對私募的監管,都全面趨嚴。在監管之下,私募野蠻生長走向末路;而隨著2016年多名銀行間債市資深人士被調查,債市反腐打黑再次掀起風暴。
債市反腐再起風波
從2013年上半年開始,到2014年下半年,債市利益輸送案的查處風暴席卷了多家銀行、券商、基金、信托等機構。但在證券業“老虎”頻出的2015年,債券市場卻意外平靜,全年幾乎未見一例固收業務負責人落馬。
平靜在2016年3月被打破。3月21日,一則消息將外界目光重新拉回了淡出已久的債市打黑風暴。消息稱,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經理王劍近日被查,原因系涉債市利益輸送,這也是債市問題首次牽涉到國有四大銀行之一。
緊接著,3月23日傍晚,又有媒體報道多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負責人失聯。消息稱,其中包括海通證券固定收益部前副總經理楊洋、聯訊證券債券交易主管盧逸、財通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張蕾、五礦證券固定收益部前總經理賴瑞生等多人。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一輪的債市稽查覆蓋了債券發行、審批等多個環節,力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有可能涉及的利益鏈各方太廣,無法短期內集中處理,而這次債市風波是上一輪債市反腐的延續。
事實上,自2013年債市經歷錢荒以來,債市打黑就已進入經濟偵查的視野,而券商固定收益部是反腐的高發區。在業內看來,不論是債券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存在利益輸送的可能。銀行間債券市場是場外詢價交易,交易對手互相明確,天然存在利益輸送空間。
繼2016年3月的一波債市反腐之后,9月份債市再次迎來了一波反腐風暴。9月初,媒體報道工行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王華、恒豐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李曉強、上銀基金子公司負責人馮堅被查。三人均為銀行間債市的資深人士,并有一定的專業口碑。
債市反腐風暴仍在繼續。2016年12月初,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原高管涂艷軍正在接受有關部門調查,原因或與一級半市場有關。據了解,涂艷軍是券商資管行業的資深人物,曾長期任職固定收益部。在被調查之前,據稱涂艷軍已從國泰君安離職。
私募野蠻生長走向末路
2015年是私募基金迅速發展的一年,不管從管理人新增數量還是私募基金產品發行數量,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但在這瘋狂增長的背后,一些風險也在不斷積聚。不少私募機構管理失范,違規運作,甚至還有部分私募基金從業人員存在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
據新華網2015年11月1日報道,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徐翔等人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因其涉嫌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股市內幕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價格,其行為涉嫌違法犯罪。
5年時間內,“私募一哥”徐翔所掌控的澤熙3期私募基金的投資收益率高到3856%;即使是在2015年半年以來,滬深兩市股指大跌,但澤熙3期同樣可以擁有132%的收益率。單純做多獲利、偏好題材股、波段操作、快進快出,私募基金憑借著資金優勢和信息優勢對散戶進行絞殺,在業內看來,這不僅僅是澤熙的投資風格,更是中國股市多年來積淀的投資文化。
2016年12月5日,徐翔案在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根據庭審公開的案情,徐翔等三人涉嫌與13家上市公司高管合謀,通過拉高二級市場股價,協助上市公司高管大股東在高位減持,實現巨額套現。在庭審中,三名被告人均認罪認罰,并請求法庭從輕處罰。
徐翔案的終局,似乎意味著私募基金的野蠻生長走向末路。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抓典型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規范、法治的市場。
2016年,證監會指導基金業協會陸續出臺《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等制度,規范管理人登記和備案的流程,引導私募機構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誠信守法經營,提高運作透明度。
據證監會消息,證監會及派出機構2016年共對116家私募機構采取了行政監管措施,移送13家私募機構立案稽查,向地方政府或公安部門移送20條犯罪線索,同時,通過新聞發布會對專項檢查中處理的73家私募機構全部進行了點名通報。
監管成為資本市場主旋律
自2015年以來,包括證監會原副主席姚剛、證監會原主席助理張育軍、證監會原投保局局長李量等在內的多位證監系統官員落馬,同時,中信證券原總經理程博明、澤熙投資總經理徐翔等多名機構高管被帶走調查。證監會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監管力度。
2015年,雷霆之勢的反腐風暴后,監管成為2016年資本市場的主旋律。
伴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監管動作的實施,管理層傳達出鮮明的信號: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無論是對上市公司信披等方面的監管,還是對借殼重組的審核,抑或是對券商等中介機構的監管,又或者是對私募的監管,都展現出全面從嚴之勢。
4月8日,證監會就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則公開征求意見。
5月31日,證監會發布《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指引》,擬對基金公司子公司提高資本約束、加強風險控制,嚴格通道業務。
6月17日,證監會發布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標準”的新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征求意見稿)》。
7月14日,中國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將風險較高的股票類、混合類產品杠桿倍數上限由10倍下調至1倍等,該文件被視為資管業新“八條底線”。
10月28日,證監會對《期貨公司風險監管指標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提高最低凈資本要求至3000萬元,加強結算風險防范。
此外,據統計,2016年以來,已有26宗操縱市場案件被證監會行政處罰,占同期行政處罰案件的近兩成。僅2016年上半年,證監會新立案市場操縱案件52起,比2015年同期增長68%。至于并購重組、信息披露、二級市場個股的異常波動等,監管層下發監管函更成為一種常態。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