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樓市資本論發現,“聯手坐莊”這種在股市里有的方法,被隱蔽的炒房組織,成功嫁接到樓市里,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擄取大量財富。
下個禮拜,章曉就要離開深圳了。
“這一波已經差不多了,”章曉稱,“我們這一行,干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活,能賺到一把狠的,就要離場,等待下一個機會
很難想象,在深圳樓市的炒家中,章曉還只是一個新兵,但這并不妨礙他在樓市中“撈金”。
章曉們今年小試身手,幾個月下來,差不多賺了一千萬,全憑一個“狠”字。
【一】四五百萬坐莊
在景田地鐵口附近一個不起眼的地鋪,章曉們就潛伏在這里。
在此之前,他們就已經踩好點了。因為這里小戶型多,雙地鐵口,盤子小,還有天健的舊改概念,是個很適合講故事的地方。
章曉們找到一個流通房源只有10多套的二手盤小戶型,距離天健舊改項目很近。
利用手中積攢下來的房票,章曉們在去年年底陸續接下近十套,這就相當于他們控制了該盤近乎全部的流通市場。
當時的價格是一套30平方米約190萬元,40平方米約240萬元。他們手中控制的房源并沒有馬上放出,而是利用周邊舊改項目,大肆渲染。
待市場熱度足夠后,手中的房源短期內變得炙手可熱。見時機成熟,章曉們把這批房源分別以250-300萬元的價格售出。
其中一套40平方米的戶型最高賣到300萬元。
限購的深圳,養這么多房票,并非易事。
有的炒家干脆注冊一個空殼公司,用公司名義買房,當然這就要一次性付款了。
萬鐸就是這樣一位炒家。
他在龍崗有一家汽車修理公司,干了幾個月,倒貼了一筆錢,干脆就利用這個殼,來倒騰房子了。
跟朋友借了一些錢,再加上自己的,萬鐸手中有五六百萬,大量在市場上收購小戶型,要求在四五十平方米左右的,如布吉半島苑、筍崗虹橋星座大廈、坪山盈富家園等等。
其中,以坪山盈富家園囤貨最多,他也因此成為該小區最大的業主,高峰期持貨量達四五十套。
當時萬鐸以均價六七千元/平方米的價格吃進,現在的市價約1.9萬元/平方米。
【二】大鱷“空手套白狼”
跟這些人相比,章曉們就是“小蝦米”。
這批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行業——坐莊炒房。
時間可以追溯到7年前的2009年。2010年前的市場環境寬松,不限購,甚至可以零首付,也因此誕生一批資深炒家,手法也非常兇悍。
2009年一季度,一位香港投機客,幾乎破產,準備在一水之隔的深圳,博一把。
他看上羅湖某個著名小戶型樓盤,賭的就是樓盤附帶的螺嶺外國語小學學位。
時價20多萬元一套的單房,他一個人“吃進”近百套,這相當于當時整棟樓的流通盤。
200多萬的貨值,這并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資金實力。實際上,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戲——買房可以零首付,連中介的傭金都是統統欠著。
當時的深圳,羅湖還是深圳的中心,也是炒家喜歡的地方。
2009年下半年,羅湖的一個樓盤,被兩個炒家盯上了。
根據資金的多寡,兩人分配了進貨比例:18套和6套。
24套短期內成交,在當時的這個樓盤,應該算是大單了。這兩個人的買單,直接就拉高了小區成交均價約3000元/平方米。
一見到價格跟著漲上來,兩人隨即按照計劃出貨,同時買進賣出,當然是進一套、出兩套的節奏,把低價位吃進的房子,全部獲利套現。
【三】把筍盤“爛在冰箱里”
這種炒法最狠。
正常情況下,一個樓盤會有三四十套價格稍低的盤源,或者是筍盤,悉數吃下,一來資金要求大,二來風險高。
福田皇崗片區的皇御苑,曾經有固定的幾個莊家坐莊。比如30套流通盤,五六個炒家會吃下15套的貨。剩下的15套,則用買來的身份證,用全權委托的方式,與業主簽訂協議,向業主支付非常低的定金,比如每套三四萬元。
接下來重要的一點是,炒家會要求最長的資金監管期,如三四個月,以便于為順利出貨騰出時間和空間。
如此操作,市面上只剩下高價房源和炒家手中控制的房源。
為了吸引市場關注,炒家之間以高價互倒一兩套手中控制的房源,制造示范效應。同時,放出利好消息,講故事,吸引買家高價接盤。
而利用身份證“買來”的一半房源,只是為了控制房源,此時要“鎖進冰箱”,而不見天日。
待炒家手中的房源全部以高價出手后,“冰箱”里的房源或以ABC單(另找第三方買家交易)的形式平價推出。
實在賣不掉的,因為獲利遠超支付的定金,就干脆做甩手掌柜,讓這批房源“爛在冰箱里”。
【四】朋友圈公開“邀價”
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炒發。
炒家單兵作戰,借助業主QQ群、朋友圈,慫恿業主抬高掛牌價,自己趁機出貨。
2014年,謝霖買了福田區七街公館3套42平方米的小戶型,時價170萬元。
去年初,他打算出貨,當時的時價為270萬元。雖然這個價格已經獲利頗多,但是他還打算炒一把,便在業主QQ群里公開“邀價”,號召大家把掛牌價格從270萬元,抬高到290萬元。
他在群里發布了樓盤的種種潛在“利好”,待部分業主提高掛牌價的同時,謝霖卻趁機以285萬元的價格,成功脫身。
近期,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是兩個二手房的公開“邀價”。
9月底,朋友圈貼出一個《星河盛世( 詳情圖庫團購點評 ),知恥后勇》的帖子,作者認為該盤的售價和租金被市場低估,稱“部分業主可能不了解市場,或者缺乏自信,報價偏低了……我們要求不高,6.5-7萬不過分吧!請各位鄰居賣房和租房參考上面的指導價,定期更新。”
文章針對星河盛世的13種戶型,分別列出了掛單價和指導價。如51平方米戶型掛單價為205萬元,指導價則為255萬元;76平方米戶型掛單價為468萬元,指導價則為494萬元。
同時流出的一則《名峰房價保衛戰全體參與》的帖子,更為直接。
文章這樣寫道:“為了讓大家資產(身家)提升,倡議大家都去掛盤,價格必須在400萬以上,全體小區成員全員動員起來,推動價值,不要再被天巒超越了!”
盡管經歷了多次跌宕起伏的調控周期,但最近幾年來,大部分投資客賺得盆滿缽滿,坐莊炒房者的收益率讓人嗔目結舌。而深圳炒房客只是這些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客群體的一個縮影。
【延伸閱讀】
今天為大家揭露4種常見的炒房模式,我們分別稱之為A、B、C、D。
炒房A模式
眾籌炒房眾籌買房,顧名思義,就是幾個朋友湊齊首付,準備好兩年左右的月供資金用于每月還房貸,大家簽訂一份合約,由于一線城市限購的原因,他們約定以其中一個有購房資格人的名義買房,約定房價上漲到某個節點的時候拋出,獲利按照出資比例分成。
舉個例子:小王與三個朋友湊錢,打算拿下一套位于深圳市區,總價600萬的二手房,四個人都不是深圳戶籍,并且只有小王滿足繳納社保滿一年的限購要求,于是將房子寫在了小王名下,約定房子漲到700萬的“約定線”時,就拋售房子。3個月后房價上漲到700萬,達到“約定線”,賣得的100萬元扣除掉稅費的部分,四個人按照出資比例分成。
炒房B模式
倒買倒賣炒房B模式實質上是一種倒買倒賣的行為,炒房人以購房人名義買下目標房源,在簽訂購房合同之后支付房屋全款,但并不著急過戶,而是想辦法獲得賣家的過戶委托書,然后拿著公證過的委托書將房子提價賣給第三個人,也就是真正的購房人。這中間既賺取了房屋差價,又逃避了稅費成本,將房屋的兩次過戶、繳稅合并為一次,如果是在一線城市,還巧妙地躲過了限購政策。
舉個例子:小麗有一套200萬的房子,炒房客小李手頭有充足的資金,并稱可以全款購買小麗的房子,要求讓小麗出具一份公證過的委托書,將過戶、交稅費等事項都交給小李去辦。依靠自己在中介的人脈關系,找到了下個買房人小明,以250萬的價格將房子賣給了小明,小李拿著小麗的委托書順利將房子過戶給了小明,賣房賺的50萬元按照事先約定的比例,由小李、中介分成。
炒房C模式
聯合炒樓壟斷包銷聯合炒樓的模式可謂是眾籌買房的升級版,一群炒房人包圓了一個地區的房源,事先與中介聯絡好,只要發現有房子掛牌,直到把小區所有房子都拿下,形成壟斷形式,然后炒房客之間相互買賣房產,將房價炒高,再定期放出一套房源,制造房屋數量不足的假象,之后有中介同時掛牌,形成熱賣場景,讓購房者們相互競價,炒房客從中賺取高溢價。
炒房D模式
明里買房暗里騙貸炒房D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炒房人多為企業家,雇傭買房人買自己的房子,套取銀行貸款。
舉個例子:企業家小劉,與自己的司機小馬簽訂了一份假的雇傭合同,標示月收入達到6萬元,小劉把自己手里的一套價值500萬的房子,通過像炒房C模式那樣把周圍房價炒高,把自己500萬的房子炒到800萬,賣給司機小馬,并為其提供了30%首付款240萬元,剩下的70%尾款,560萬通過申請商業貸款支付,實質上240萬首付款加上560萬尾款最后都到了小劉手里,成功把房產兌換為現金,小劉再通過購買海外資產將資金轉移到國外。之后小劉會在某個時間停止為小馬支付每月的房貸,銀行會將房產收回,而這已經對小劉沒有任何影響了,小馬也可以獲得小劉給的“辛苦費”。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小劉將賣房的800萬用于企業資金周轉或者其他投資,待解決了企業資金問題,他會選擇再將房子以正常市場價格買回來繼續住。無論炒房是出于什么目的,這樣雇傭買房人最大的好處是,實施過程中更易操作,保證炒房行動能按照計劃進行。
總結:以上的一種炒房模式,基本上都是“集體作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各自分工明確,其中不乏有房產中介人員參與,中介人員掌握著強大的客戶資源和房源,以及熟悉購房的各個環節,可以幫助炒房客規避風險。就這樣各方集結,形成了強大的關系網絡,孕育出了這幾種炒房模式。
不得不說,這些炒房模式對房價上漲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真心希望政府能加強監管,引導市場回歸理性,讓真正要買房的普通百姓能買得起房。
期盼您在微信公眾號(loushizbl)、一點資訊、今日頭條、搜狐新聞、新浪微博里關注“樓市資本論”。更多房產信息交流請加微信號(watanabe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