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樓市長效機制建設應避免四大認識誤區
新華社信息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李軍杰、蔣春林)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秋冬論壇上,業內專家認為,研究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要避免四方面認識誤區,同時應處理好住房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新房市場與存量房市場等方面的關系。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現實情況主要有:正處在城鎮化進程中,因公共資源及服務不均衡,人口趨于向更大的城市流動;傳統文化根源在于鄉土文化,公民以原住為主更具田園情懷;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等。鑒于此,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表示,開展符合國情的房地產長效機制研究應避免以下四方面認識誤區:
首先,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80%以上。以往我國城鎮化研究受諾賽姆(Ray.M.Northam)曲線影響較大,該曲線起源于美國,美國是移民為主的國家,起初通過“跑馬圈地”的方式獲取土地成本較低,土地所有者往往對土地簡單經營賺快錢,而后去城市生活。在美國,該曲線的峰值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仇保興表示,我國傳統文明的根源在村莊,人們普遍具有較為強的鄉土情結,城鎮化率的峰值或在60%-70%之間。因此,完全依據諾賽姆曲線來判斷我國城鎮化發展是不合理的。
其次,“城市是先進的,農村是落后的”,按城市標準建設農村。仇保興指出,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者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值得城市建設借鑒,應避免以城市為主導開展城鄉建設工作,把鄉村簡單城市化。
第三,借鑒他國房產稅經驗,對房屋持有環節征稅。仇保興表示,應在我國城市土地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設計房地產稅收,不能照搬土地私有制國家模式來設計房地產稅。建議探索通過消費稅來抑制房地產投機行為,以意大利為例,首套房免稅,第二套征14%的消費稅,第三套稅率為38%,稅率逐步提高。
第四,追求城市規模,建設大城市。仇保興認為,城市的規模取決于該城市的功能定位,應避免片面追求城市規模,形成一城獨大。在一個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間形成競合關系,大中小城協調發展。當前一線及熱點二線城市住房緊張,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積壓嚴重,就是城市發展不均衡的結果。
在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看來,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還應處理好住房的民生功能和經濟發展功能、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消費品屬性與投資品屬性、買賣與租賃、新房市場與存量房市場、住房發展與人口流動等六方面的關系。他建議,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同時要考慮到新房交易量和存量房交易量比例關系的變化,把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側重點由新房轉為新房、存量房并重,將來應以存量房市場調控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普遍認為,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是影響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表示,解決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問題,關鍵在于重構財稅體制,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關系。在有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下,研究建立一個契合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體現公平正義的長效財稅制度。(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