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后幾日國債回購利率表現出彩,部分品種繼續攀升。截至發稿,GC001大漲800.38%,報23.5%;GC002報17.01%,上漲87.44%;GC007報6.95%,上漲24.22%。
另外,國債期貨漲幅擴大,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漲近1%,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TF1703漲0.53%。
市場人士指出,雖然銀行體系資金價格保持平穩,但仍難掩流動性分布不均的窘境,交易所資金價格波動較大。雖然本周大規模的財政投放,應可滿足機構年底備付和應對考核的流動性需求,但鑒于元旦春節相近且春節在即,非銀機構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在下個月或愈發明顯。
【延伸閱讀】
交易所錢荒一日游:市場憂心忡忡 降準呼聲再現
12月28日早間,上交所國債隔夜回購利率(GC001)延續前一日“錢荒”態勢,一路飆升最高至22%,尾盤開始大幅回落,最終收于2.610%。這場交易所的“錢荒一日游”看似歸于平靜,但資金整體不寬裕,讓市場依舊憂心忡忡。
而央行連續四天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一方面是配合年末財政存款的集中投放,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央行對目前流動性狀況的信心。
但是,有觀點認為,維持凈回籠主要是前期投放到期,盡管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MLF(中期借貸便利)等流動性工具維持著資金面的緊平衡,但外匯占款連續負增長,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都面臨著流動性困境,當下僅限于此或許已經不能完全對沖流動性缺口,唯有降準解千愁。
當日,銀監會官員公開講話中表示,建議擇機調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適時對由MLF和PSF(抵押補充貸款)投放出去的基礎貨幣,進行合理有效的切換。
交易所鬧“錢荒”
周二(27日)14:30以后,交易所市場資金價格出現異動,交易所隔夜(1天期)期限的國債逆回購利率從5.80%直線拉升,尾盤一度飆升至33%,后回落至18.55%,當日GC001飆升1641.5個基點;GC007(7天國債回購利率)上漲195.5個基點,至7.13%。
相比之下,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則基本平穩,銀質押FR001下跌5個基點至2.10%,銀質押FR007持平于2.5%,但以FR007為基準的各期限IRS(利率互換)全線上漲。
“早上大家覺得貴,看到銀行間的利率一直比較低,都覺得交易所回購肯定會下來,可是到尾盤發現沒有掉下來,又扎堆平頭寸,最終導致利率進一步走高。”一位債券交易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對于導致周二異常波動的原因,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開始大家沒有想到資金會那么緊,就沒有著急借錢,都堆積到了最后,到下午2:30,完成的進度比歷史平均水平低了7.3%。”
而前述債券交易員對記者稱:“市場傳言某家機構并沒有在交易所放錢,而通常情況下這家機構每天下午會相對穩定地在交易所市場投放1000億~2000億元的資金,但是昨天下午并沒有,這極度影響了當天下午交易所的資金供給。”
實際上在他看來,除了周二下午的“反常”,最近一段時期交易所的短期流動性相對來說比較寬松。本周一(26日)GC0001收盤利率在1.557%;周二出現異動,GC001飆升1641.5個基點,至18.55%,GC007上漲195.5個基點,至7.13%;不過,周三GC001利率快速回落,收盤2.61%。
張旭告訴記者,交易所流動性趨緊有年末因素的影響,散戶的錢在年末都去充存款或者充貨幣拿走了,影響了交易所的資金供給。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時間已臨近歲末年終,本周也是2016年的最后一周,根據慣例,市場資金供需兩方在這一時間段往往會出現季節性放量。從需求面看,歲末年初是機構對跨節資金需求最大的時點,這一方面是為應對年底業績考核,另一方面也是為節前流動性備付做準備,尤其2017年元旦、春節相距較近,影響疊加,現金需求高潮可能會較常年來得更為猛烈。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12月以來債市屢屢遭遇代持“蘿卜章”事件,重創市場信心,尤其是券商、基金等非銀機構的信用遭到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質疑,此前就曾經有銀行不對非銀機構融出資金,導致這類機構不得不涌向交易所向散戶借錢。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周二銀行間市場利率相對平穩,但交易所利率卻意外飆升。
降準呼聲再現
本周三,央行連續第四日保持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當日凈回籠600億元。明明分析稱,年底最后一周是財政存款釋放最為集中的時段,央行在此時點通過公開市場加以對沖回籠屬于配合財政投放的針對性政策選擇。從供給面看,每年年底的慣例性財政存款集中投放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流動性壓力。
從歷史數據看,每年12月都是財政存款集中釋放的月份,從2011年起每年12月財政存款投放量都穩定在萬億元以上,其中2013年和2015年更是接近了1.5萬億元。
“短期看,大規模的財政投放應該能夠覆蓋機構年底備付和應對考核的流動性需求,但鑒于兩節相近春節在即,而且結構性失衡問題也仍然存在,因此不排除春節前再度出現階段性或結構性緊張的可能性。”明明表示。
不過,觀察央行近期公開市場操作情況,發現其仍秉持了穩健中性立場,即使是面對年底的流動性壓力,依然在截至周三的連續4天內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持續進行凈回籠,累計凈回籠規模達到2250億元。央行的此一姿態似乎顯示出其對當前流動性狀況的信心。
明明稱,除去財政存款因素外,曾經作為基礎貨幣投放重要來源的外匯占款今年以來持續為負,且從6月以來加速負增長,造成基礎貨幣持續流出。11月進出口數據雖顯現積極跡象,但貿易順差繼續收窄12.9%,預計貿易項對于扭轉資本外流勢頭作用不大。11月出口同比增長0.1%,比10月上升7.6個百分點,為近8個月來首次回正。但面對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美元強勢表現,國內資本流動形勢依然嚴峻,12月外匯占款繼續大幅減少的可能性很高,大概率需要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給予調控補充。
但是也有機構人士稱,央行凈回籠主要是前期的投放到期,完全對沖當下的流動性趨緊僅靠現有的公開市場操作、MLF等手段,央行或許已經是有心無力,只能通過降準來解決問題。
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周三在2016中國網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建議擇機調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適時對由MLF和PSF投放出去的基礎貨幣,進行合理有效的切換。中期借貸便利和抵押補充貸款這些新興政策工具更便于在準備金率降到低位之后使用,而不是在之前大量使用。
自2016年3月央行最近一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后,央行流動性供給方式發生了變化,由2015年以來的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釋放流動性轉變為公開市場、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操作。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建議直接通過降準的方式釋放流動性。在他看來,降準和流動性工具的不同之處在:第一,降準更加公平,現有的許多流動性工具只是針對一部分銀行,在外匯占款不斷減少的情況下,所有的存款類金融機構面臨的流動性困境相同,降準是“普降甘霖”;第二,降準帶來的資金成本更低;第三是,降準還有利于銀行的資產配置,MLF等短期流動性工具往往都是有期限的,銀行拿著這部分資金通常只能配置短期資產,而降準可以看作是一種永久性的釋放,理論上沒有期限,機構可以根據自身偏好、經濟需要、客戶結構等進行靈活的資產配置,有利于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來源:一財網)
背后原因>>>
資產荒怎么突然成了錢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