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才仍然供不應求 全年平均月薪約1.1萬元
川大走出的互聯網人才,全國排名第六位
■天府早報記者王蕾
2016年,互聯網行業隨著資本寒冬不斷顛簸、起伏。一個又一個浪潮接踵而至,曾經的“現象級”企業也失去了光環。不斷變幻的市場,正前所未有地沖擊著創業者們的神經,一旦未能緊貼住形勢,很可能就被振出局。而生存下來的企業,也必將經歷一番有驚無險后地審視。這一年,互聯網從業人員的職場狀況如何?日前,由某招聘平臺基于大數據,結合國家統計局等權威機構發布數據,對市場進行描述、預測,通過問券調查的形式,從職場全景、供需流動、薪酬福利、人才成長、成本效率、專項研究、趨勢展望八個專題對2016年互聯網從業人員進行了整體剖析。
職場全景
職場競爭仍將加劇
近兩年,互聯網企業雖然度過了“野蠻生長”時期,但在2016年,互聯網公司與從業者人數的增速仍未下降。尤其近年來,互聯網一直是應屆生就業的熱門行業,這也意味著,職場競爭仍將加劇。
從互聯網行業的具體細分領域看,電子商務仍處于互聯網企業的首位,占整體互聯網企業的18.8%;而大熱的生活服務領域逐漸下滑,占互聯網企業的15%;隨之興起的是企業服務領域,通過2015年底的發力,企業服務行業占比12%,已經來到前三位置。
而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教育領域,排名三至六位。截至12月,互聯網公司仍以未融資和天使輪的公司居多。在資本回歸理性后,這類企業更需要扎實的數據和穩健的團隊才能走得更遠。
從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教育背景看,64.03%的從業人員具有本科學歷;6.51%的從業者為碩士學歷;4.04%的從業人員具有博士學歷;24.42%的從業者為大專及以下學歷,故互聯網從業者整體素質保持較高水準。
畢業院校方面,隨著人工智能、AR、VR、區塊鏈等科技行業的火爆,高科技人才也逐漸從研究所、實驗室里走出,加入創業大軍。其中,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走出的互聯網人才最多,而四川大學排名第六位。
供需流動
互聯網人才仍然供不應求
在互聯網人才需求方面,從供給指數、需求指數、供需指數三個維度進行評估,指數超過100表明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根據指數,2016年供給要低于去年,而需求卻與去年持平,互聯網行業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態勢,并且較去年進一步加劇。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對人才的爭奪也將日趨激烈。
數據顯示,互聯網公司對應屆畢業生的供求指數為100;對工作1—3年的人才供求指數為95;3—5年為94;5—10年為98;10年以上為99。這意味著,從工作年限來看,應屆畢業生的供給開始飽和,已經超過市場需求,未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擁有1—5年工作經驗的從業者供給仍然不足,這一類從業者也是目前互聯網行業的中堅力量,無論在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都能獨當一面。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在拼命爭奪這一類的從業者。
根據調查數據及企業訪問,在對未來人才需求方面,預計有41.2%的企業會擴大招聘規模,職位數量也將增加31.2%。這也意味著互聯網行業的跳槽頻率明年也會很高。主要的跳槽群體多集中在工作1—2年的區間,他們有強烈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同時也因為市場供不應求的關系,會容易產生“換工作”的想法。
而對于換工作的原因,調查顯示,“無法學到更多東西”是從業者最重視的原因,相比于外部因素,從業者更關心自身的成長。而在受訪者提及的原因中,“裁員、欠薪、倒閉”這種公司因素也成為人才流動性差的原因。
薪酬福利
互聯網人整體“身價”并未降低
2016年,互聯網行業的平均薪酬對比去年依然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全年平均月薪在1.1萬元左右,而2015年的平均收入則在1.07萬元左右。除2月外,整個2016年的薪酬漲幅要比同期CPI高。以漲幅較小的4月份來說,去年4月,互聯網從業者的平均薪資為10630元,今年為10900元,漲幅2.47%,而4月份CPI同比上漲2.3%。并且進入下半年后,薪酬的增幅明顯增大,9月要比去年增加近600元。
個人薪酬方面,1—3年工作經驗的從業者薪資下滑,平均薪資從0.95千元下降至0.92萬元。相比之下,擁有10年工作經驗的資深互聯網從業者漲幅明顯,從3.31萬元上漲至3.46萬元。這也說明,在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后,穩定和管理是多數企業的首要選擇。
此外,數據顯示,天使輪至A輪的互聯網公司在2016年有明顯的勢微。從規模上看,15—50人規模的企業薪酬小幅下滑;從融資階段看,天使輪企業在2016年也進入了瓶頸,主要原因還是受到資本寒冬以及市場優勝劣汰的影響。
縱觀過去一年的互聯網職場生態,可以看出,2016年互聯網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寒冬殺”不絕于耳。但對于優秀的互聯網企業來講,這恰是優化人員結構的好時機,平時招聘不到的優秀人才也不再漫天要價。對于最優秀的人才與企業,不論風往哪吹,都能保持清醒,找到自身的位置,在這場風暴中脫穎而出。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