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通信行業變化之大為近幾年來之最。終端手機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年末手機廠商密集換帥正是這一激烈競爭的直接后果。
國產手機格局生變,OV崛起,小米衰退,不再有哪種模式能明確引領未來發展,行業整體在摸索中前進。
作為終端產業的上游,深陷管道危機的運營商也在積極圖變。以聯通混改為契機,運營商張開擁抱BAT的手臂。
而在5G和石墨烯電池等關鍵技術領域,華為領銜中國軍團實現重大突破。
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頻換帥
IDC最新預測報告顯示,今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為14.5億部,漲幅僅有0.6%,幾乎停滯。2015年,這個數字是14.4億部,同比增長10.4%。
幾近停滯的增長,可以說是2016年手機行業密集換帥的背景板。
中興手機宣布換帥,自此開啟了年末手機行業的密集換帥。2016年10月24日,一封中興通訊內部公開信曝光,公司任命執行董事殷一民為手機業務負責人,而已經履職近3年的現手機負責人曾學忠將作為EVP(全球副總裁)協助殷一民工作。
雖然中興并沒有表明換帥的具體原因,但業內分析認為,對于中興來說,讓級別和威望更高的殷一民來統帥手機業務,顯然是希望在手機業務上實現更大的突破。
隨后聯想手機也換帥。
2016年11月份,聯想集團宣布,之前負責人力資源工作的喬健接替陳旭東,出任聯想移動業務集團總裁;陳旭東則接替退休的王曉巖負責全球服務工作。
陳旭東這個集團總裁,任期尚不滿一年。2016年3月份,聯想為進一步加強移動業務集團(MBG)領導團隊,任命Aymar de Lencquesaing和陳旭東為MBG聯席總裁,向楊元慶匯報。其中,陳旭東將負責中國市場端到端的產品、銷售和營銷。
聯想和中興換帥之后,國內手機廠商換帥“浪潮”繼續上演。
11月初,有消息稱,360手機總裁祝芳浩將不再擔任總裁一職,目前總裁一職目前空缺,祝芳浩將另有任用,很可能會去360硬件產品部門做管理層。
同時,360手機副總裁李開新升任執行副總裁,負責360手機所有日常運營,實際上李開新已相當于總裁。
在經歷高層變動、私有化退市、業務重組后,陷入“裁員”風波的TCL通訊中國區前段時間也做出了收縮的舉動,開啟了新一輪的內部調整。有媒體稱,TCL通訊任職首席運營官和中國區總裁楊柘將下課。
業內人士認為,密集換帥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此時國產手機品牌競爭的激烈程度;另外一方面跟整個手機市場格局轉變有關。四大集團格局形成,弱勢品牌將面臨洗牌。
三星自毀長城蘋果創新乏力
時至歲末,全年手機表現情況,基本已成定局。
今年最衰的手機品牌非三星莫屬。其被普遍看好的Note7因為電池缺陷而導致“炸機”被迫全部召回和停售。據稱,因為此次“炸機”,三星與此相關的損失高達60億美元,而這已經通過三星最新的第三季度財報得到了證實,即其智能手機業務所屬的三星電子第三季度整體營業利潤下降了30%至5.2萬億韓元,其中移動部門的運營利潤比去年下降了96%,創下了自推出Galaxy系列以來的最低紀錄。并且在未來的一個季度在營收和利潤上還會得到體現。
如果說營收和利潤的下滑只是“炸機”對于三星短期的負面效應,那么讓公眾心中的三星品牌形象因此大打折扣才是長期難以估量的損失。據Market Strategies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總體來看,有33%三星用戶表達了可能購買iPhone 7的意愿。而較為有趣的是,有近半數(45%)的Galaxy Note用戶希望購入最新的iPhone機型,這明顯高出了其它三星設備用戶,看來Galaxy Note 7的“炸機”確實對三星的品牌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IHS Technology中國研究總監王陽也在與《證券日報》交流時預估,2016年三星大概跌去了4%的市場份額。
很顯然,三星受“炸機”影響,短期內難以翻身。
而三星的主力競爭對手蘋果,也隨后曝出自動關機門,雖然幾經延宕,蘋果最終給出了解釋說明,但“自動關機”對蘋果手機質量形象的影響,仍在發酵。
王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蘋果今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的業績比去年降了30%,自動關機事件集中曝出后,影響會進一步加大。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在與《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也認為,蘋果的危機主要來自自身產品創新領先幅度減小。“在中國市場,3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場,中國的企業占比很快就會超過一半,原來這可是蘋果、三星重要的利潤來源。”
而從全球銷量來看,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最新的數據顯示,蘋果在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較2014年以來幾乎腰斬。
據王陽預計,2016年蘋果在中國市場能有10%以上的份額。而國產手機三巨頭OPPO、vivo和華為市場份額加起來會在50%以上。即OPPO、vivo、華為、蘋果這“四大”就占據了中國市場60%以上的份額。
根據調研機構賽諾發布的今年11月份中國手機線下市場快報,領跑集團是OPPO、vivo、華為、蘋果這“四大”,他們的市場份額均在10%以上;跟隨集團是金立、三星、魅族、小米、百立豐旗下的Lephone、小辣椒這“六小”,他們的市場份額在2%-5%區間。
有分析指出,華為、vivo、OPPO的崛起搶占了其他手機品牌的份額,其他公司過得都非常苦。
不過,盡管如此,出于對未來智能生活入口的爭奪,以及軟件賺錢的希望,大多手機廠商仍不愿放棄手機業務。
“在明年供應鏈形勢和市場形勢都不太好的情況下,大廠能維持正向循環,而缺錢的小廠就只能是惡性循環。大家都在熬,都在爭取把別人熬死,就看誰能先不死掉了。除了OPPO、vivo、華為、蘋果這前四名,今年的手機廠商大多在虧損,如果一直不能扭虧為盈,明年估計有一些就會退出市場。”王陽認為。
聯通混改拉開大幕
在手機終端市場堪用“慘烈”來形容時,它產業鏈上游的運營商也并不平靜。
在資本市場最具話題性的中國聯通,2016年10月份正式確認被列入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這一消息不僅令電信聯通合并傳言基本破滅,也打響了運營商混改第一槍。
10月10日,中國聯通發布公告,確認其大股東聯通集團正研究討論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方案,但聯通集團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批試點事項,尚未得到最終批準。
公告顯示,2016年9月30日,發改委發布《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實現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改革試點目標》的文章,文章表示9月28日發改委召開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專題會,會上,聯通集團等央企和浙江發改委負責同志就列入第一批試點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實施方案做了詳細介紹。
截至目前,聯通董事長王曉初的官方表態仍是,“以爭取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建立真正市場化的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增強企業發展活力。”
不過,此前11月3日的聯通青島大會,卻信息滿滿。
11月3日,BAT巨頭及整個通信產業鏈悉數出現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參加中國聯通合作伙伴大會。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力邀百度CEO李彥宏、騰訊CEO馬化騰和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檏探討了未來基礎網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創新的可能。
早在2014年8月份,中國聯通高層就表示過,中國聯通在思考和探索混合所有制,可能會在創新型業務領域,及增值業務領域方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在這些方面已有所行動,但具體未能透露。此前即有猜測可能會引入BAT股份。
而青島大會BAT巨頭的積極參與,尤其是與聯通展開的深度合作,讓業界對其入局聯通混改的預期更為強烈。
就在聯通合作伙伴大會召開前的11月2日,聯通與百度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雖然聯通尚未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當中,但是此舉在業內人士看來還是與其即將進行的混改有關。
據了解,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以資源置換、技術互補、成果共享等方式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通信基礎業務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加快推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變革與發展。
聯通副總經理姜正新在隨后的的專訪中向《證券日報》等媒體記者稱,聯通混改還處在研究方案階段,能否獲批,走到哪一階段還不清楚。其表示,聯通在合作伙伴選擇方面重點選擇在業務上互補性更強的合作伙伴。
聯通副總經理邵廣祿補充說,聯通混改不是簡單地引入資本,而是更看重價值上能夠互補,增強聯通整體競爭力。他表示,聯通有幾架馬車:終端、網絡、應用。應用這部分主要在互聯網公司,緊密跟互聯網公司合作是聯通的主要策略,據他透露,“聯通會跟BAT有一個密集的合作。”
11月底,有消息援引內部人士稱,聯通集團已經確定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方案,下一步將走審批流程。上述消息人士還稱,三大互聯網巨頭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會參與聯通集團的混改,但是各家持股比例不同。
對此,聯通集團方面的回應是:“混改的事情以公告為準”。外界普遍認為,聯通的混改近期有望提速。
運營商集體擁抱互聯網
與此同時,中國移動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企業。
12月7日,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共同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關于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的這次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并未透露過多信息,簡單的透露了雙方的主要合作領域,即“在新興領域、基礎通信服務、信息基礎設施、營銷合作等四大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聚焦新市場、創造新價值。”
阿里巴巴此前也曾與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合作。據中國移動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解讀稱,中國移動與阿里合作的四大領域與聯通有所不同,此外,大連接戰略是中移動與阿里合作的大背景,大連接戰略的核心是生態圈構建國,中移動與阿里合作意在此。
有分析指出,聯通、移動與阿里巴巴合作的出發點并不相同。
中國聯通現在的重點是借助“混合體制改革試點”,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企業的生命力的問題。而BAT企業被坊間普遍認為是中國聯通比較理想的合作方,所以中國聯通與阿里巴巴的合作著眼點是在業務互補的同時,在合作的體制機制上有突破。所以這個合作是更加復雜也更加深層次的合作。
中國移動的重點是要面向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應用做大連接、大服務、大平臺。這要求中國移動要更加開放,要團結盡可能多的生態伙伴,在跨界融合、跨界服務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方面,已經建立起大平臺的騰訊、正在建立大平臺的華為都是中國移動很好的借鑒對象。
應該說,此次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的全面合作協議,是中國移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深度的一次重要升級,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邊界日益模糊、應用邊界日益融合、對萬物互聯帶來爆發式縱深服務支撐的內在需求。不出意外的話,中國移動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將以此為開端,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盡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阿里巴巴合作的動力不同,但電信運營商對互聯網企業都張開了自己的懷抱。
這與美國電信巨頭AT&T以854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所引領的方向不謀而合。這次收購除了令人驚嘆的價格外,美國電信行業向互聯網化轉型的形態也頗具引導價值。如此看來,國內運營商轉型好像找到方向。運營商世界網總編輯康釗指出,這種典型的運營商轉型方式,是從通信服務供應商向互聯網內容服務商轉型,對世界上的電信運營商都予以良好的經驗。
康釗還說:“AT&T并購案會增加國內運營商進入互聯網內容的信心,將來三大運營商做門戶網站或新聞客戶端也是很有希望的。不過,三大運營商一直對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持有戒備心,不可能把管理權輕易送人。”簡而言之,“美式電信轉型”將提速聯通收購互聯網公司的可能性。
中國主導Polar碼被定為標準方案
2016年年底,中國在通信產業技術上再進一步。先是以華為為代表的Polar Code碼被3GPP確定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緊接著,華為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這兩項技術的進步,無疑將大大增強中國通信產業競爭力。
作為主導關鍵標準的巨頭,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阿朗、中興等前四大通信企業不僅在場景化的終端實驗上你爭我奪,基礎核心方案更是暗戰激烈。
據媒體報道,2016年11月18日,在美國內華達州里諾的3GPP RAN1# 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以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信令編碼).
資料顯示,編碼和調制是無線通信技術中最核心最深奧的部分,被譽為通信技術的皇冠。此次,Polar碼拿下了控制信道短碼的勝利(上行和下行),在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以及全長碼方案均花落美國LDPC陣營的情況下實現了歷史性的突圍。
據了解,從3G、4G到5G,編碼陣營主力就是美國為代表的LDPC、法國為代表的歐洲Turbo和中國的Polar。歐洲的Turbo 2.0在5G時代失勢,就成了LDPC和中國的Polar的直接PK.
LDPC以高通為領軍企業,陣營支持者包括英特爾、三星、諾基亞、Verizon等。Polar以華為、中興為領軍企業,陣營支持者包括vivo,OPPO,小米,阿里巴巴,聯想,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移動,大唐電信,展訊,中國移動研究院,信威通信,酷派以及宏基,聯發科技等。
LDPC碼之前被廣播系統、家庭有線網絡、無線接入網絡等通信系統所采用,此次是其第一次進入3GPP移動通信系統。
Polar碼則是編碼界新星, 于2008年由土耳其畢爾肯大學Erdal Arikan教授首次提出,是學術界研究熱點之一。中國公司對Polar碼的潛力有共識,并投入了大量研發力量對其在5G應用方案進行深入研究、評估和優化,在傳輸性能上取得突破。
信道編解碼是無線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其性能的改進將直接提升網絡覆蓋及用戶傳輸速率。Polar碼作為信道編解碼領域的基礎創新,它的引入將使5G網絡的用戶體驗有明顯的提升,進一步提升5G標準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TD-LTE技術的發展,中國通信技術第一次成為了世界的主流技術之一。然而其核心長碼編碼Turbo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卻不是中國原創的技術。
有分析指出,此次中國主導推動的Polar碼被3GPP采納為5GeMBB控制信道標準方案,是我國在5G移動通信技術研究和標準化上的重要進展。中國將持續加大對5G技術標準研發,為形成全球統一的5G標準、提升5G標準競爭力做出重要貢獻。
華為三星爭奪“新材料王者”
電池對于當前智能手機的意義不言而喻。三星的手機爆炸和蘋果手機的自動關機,都與電池密切相關。
在年度旗艦手機Mate9剛剛發布沒多久,華為就在第57屆日本電池大會上,推出業界首個高溫長壽命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
盡管后來的事實表明,此“石墨烯基電池”非“石墨烯電池”,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華為在石墨烯領域取得突破的期待。
據悉,此次石墨烯基鋰電池的發布,由華為能源牽頭,直屬研究部門為2012實驗室下屬的瓦特實驗室。華為能源不僅聚焦于傳統能源的數字化革新,為其提供專業軟件服務,提升傳統能源業的運行效率;并且,專注于研發新能源,將新能源研究成果應用到最新的科技產品中。
石墨烯的相關內容發布后,華為表示,這一研究成果將給通信基站的儲能業務帶來革新。它將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場景,比如烈日暴曬下工作的設備無人機,又如在高溫環境下電動汽車的續航表現。盡管華為石墨烯電池“看起來很美好”,但目前尚未確定這項技術何時將會使用在智能手機上,而且在石墨烯規模化生產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在華為石墨烯發布后不久,作為其強力競爭對手的三星也在石墨烯研究中有了新進展。日前,三星高級技術研發機構和韓國成均館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研發成功了一種能夠以更大規模加速石墨烯商用的合成技術,可以讓單晶石墨烯在更大面積上保持導電性和機械性,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科學》雜志。
在三星眼里,石墨烯將在未來可穿戴設備及下一代電子設備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研究過程中,三星與華為面臨相同的問題——目前石墨烯的量產商用一直受到高成本的限制。此外,在三星研發合成技術之前,小型石墨烯顆粒合成大尺寸材料時所遇到的一些技術難題也十分棘手。
另一方面,由于柔性屏幕在可穿戴設備以及下一代電子設備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在柔性屏幕的每一個突破點都有可能使自己占據主動地位,所以各個廠商都很重視這塊領域。據悉,目前LG,IBM,諾基亞等廠商都已在這一領域加強了研究,三星面臨的市場壓力也越來越大。
整體而言,雖然華為的石墨烯技術暫時無法應用于手機電池,三星石墨烯技術也存在諸多難題,但顯然石墨烯已經成為華為與三星博弈的一個新戰場。在這愈發激烈的角逐中,最終誰將成功搶占這一新興產業的制高點,還有待時間考驗。
(原標題: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頻換帥 聯通混改引領運營商擁抱BAT風潮)